追求卓越,逐梦讲台——记我院第十三届“师范文化月”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6月25日下午,我院第十“师范文化月”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决赛24402404教室举行。本次比赛分为“即席演讲”“模拟上课”两个环节经过激烈角逐刘涵、蒋雯玉获中文组一等奖,范佳晨、陈佳丽获历史组一等奖。

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朱昌元,教师教育学院特聘教授郑逸农,我院教师钱淑英、王倩、倪玲颖,担任中学语文组评委。

浙江师附属中学历史学科主任叶秋鸳,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郑流爱,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刘昌玉,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张禄佳,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姚建根担任中学历史组评委。

在中文组即席演讲环节,基于跨学科知识与语文发展的关系,选手各持己见。以《红楼梦》导读为例,刘涵提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刘涵表示,跨学科是方式和手段,语文才是核心目的。

根据网络阅读多元性、开放性、导向性的特点,蒋雯玉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视野,拓宽思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她做出总结,以网络清泉灌溉教师的语文素养,滋养语文之花。

模拟上课环节,选手展现良好的师范风貌。

初中组刘涵带领学生精读课文,以《诫子书》原句为基,引导学生思考静、志、学三者的关系,体悟诸葛亮的拳拳爱子之心。

高中组蒋雯玉由杜甫《登高》引入课堂,结合课文暗示性与颜色性,总结“木叶”独特的性格,逻辑缜密,条理清晰。

在嘉宾点评环节,朱昌元对学子给予肯定,选手视野开阔素养全面技能扎实。对于选手灵活应变能力,他表示由衷欣慰。针对即席讲演,朱昌元表扬大多数同学都能分层度、分角度阐释观点,举例恰当,演讲内容充实。“坚守语文本位,旗帜鲜明地树立观点”,朱昌元指出个别选手对观点的阐释有失偏颇,理由稍显欠缺。

关于模拟上课,朱昌元表示,要准确、深入、全面解读文本,抓住教材重点才能破解难点。聚焦“文本内容与教学内容”,他指出选手缺乏整体感悟“语言赏析旨在让学生欣赏语言之美,文言文上课方式应区别于现代文。”郑逸农提出补充。

历史组即席演讲考验选手们对于历史相关知识的把握和理解。选手多从五大历史学科素养入手,把握历史维度,重点讲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和巧妙运用历史故事、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素养和学科讲解能力。范佳晨认为要合理运用历史故事,科学讲好历史课堂,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陈佳丽指出教师与科技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选手们根据历史材料进行分析,把握家国情怀,从时空联系进行模拟上课讲解。选手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发展,通过不同的形式切入主题,语言生动。范佳晨通过时间轴和饼图展现数据,循序渐进提出问题,继而引出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课题研究。周家旋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示历史事件的关联性,以图片为切入点,指出鸦片战争时期天朝“命定”之败的原因。周家旋的课堂内容丰富,结构精巧,多方面对中国和英国进行分析比较。

在嘉宾点评环节,针对13名选手的表现,郑流爱和叶秋鸳肯定选手的课堂展示辛苦付出,选手参赛素养、语言表达和良好教态表示肯定。郑爱流认为即席演讲应明确要点,选择与案例所切合的主题,有层次、准确地进行概括讲解,精准把握时间。叶秋鸳赞扬选手们对于任务意识、问题意识、学生意识及史料实证意识的把握,同时指出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抓住知识重点及联系,有梯度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有序开展教学。

教学之路,道阻且长,人文学子需不断锻炼师范技能,提高教学素养,为未来的教学之路打下夯实基础,播种希望。

中文组获奖:

一等奖:刘涵、蒋雯玉

二等奖:朱雯慧、吴月江鸿、王青、郑安之、郑简之

三等奖:金汇莹、蒋云迪、朱修言、王佳颖、李欣婷、贺洁、徐靖雯

历史组获奖:

一等奖:范佳晨、陈佳丽

二等奖:周家旋、单聪

三等奖:陈涵琳、庞子莹、武旭、黄一凡、王逸尘、王红艳、杜碧菡、郑恬、李佳乐

(项楠、黄瑶婷/文 汤鸿琼、韩旭/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