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互动,如切如磋——记“语林望道”论坛首次学术交流活动

2021924下午两点半,由傅惠钧教授发起并组织的语林望道论坛学术交流活动在浙师大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殷晓杰教授、唐善生副教授,国际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鲁志杰博士以及人文学院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等2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作为本期主持人,殷晓杰老师首先对语林望道论坛进行了简要介绍,该论坛是浙师国家重大课题大语言互动研究课题组为交流学术、培养学生、推进课题研究而开设的语言学专题学术论坛,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举行,每期由一位报告人作主题报告,内容主要围绕重大课题展开,参与对象为对本领域感兴趣的语言学科教师与硕博士生。活动主要包括主题报告、师生评议和交流互动三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傅惠钧老师进一步强调,语林望道论坛是平等的学术交流平台,提交的论文均为原创的最新研究成果,参与者可以就相关学术问题畅所欲言,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推动大语言视野的语言学研究,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紧接着,唐善生老师进行了为时20分钟的报告,他的报告就回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他首先指出前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突破空间,接着重点介绍了文章的思路和关键发现。



论文评议环节,在座师生踊跃发言。殷晓杰老师率先表示,唐善生老师的论文极富价值与意义。接着,她就如何进一步凸显关键价值、优化论文呈现方式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李艳芝老师在充分肯定论题研究意义的同时,就文章的核心概念及其论证方式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袁昱菡、鲁志杰两位老师也积极参与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结合各位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傅老师进行了终评。他首先肯定了本论题对于重大项目研究的意义。文章创新意识强,有不少闪光点。针对下一步的修改与提升,傅老师认为要更加突显大语言互动两个关键词,将本体和应用、共时和历时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傅老师还充分肯定了2020级研究生陈仕玥同学提出的语体差异等问题。



对各位老师和同学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唐善生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作出了积极回应。最后主持人殷晓杰老师进行了全场总结,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文:杨恩惠 / 图:王娜娜 / 编辑:李艳芝 / 审核:殷晓杰)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