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古今,融汇中西——记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二期顺利开展

11月7日晚,我院“丽泽青年博士论坛”第二期在四楼研修室顺利举行。副院长宋清秀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余凡老师、房栋老师、何炯炯老师、王宇林老师文艺学专业肖炜静老师、孟瑞老师出席会议,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云昊老师作线上汇报与评议。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吴述桥老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学生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陈云昊老师带来了题为《鲁迅的神思与<新生>的神思》的报告。陈老师将“神思”放到社团语境、国粹语境、参照语境中进行考察,并以《天演论》为旁证,对鲁迅以及《新生》同人许寿裳、周作人的“神思”展开细致分析。何炯炯老师“群体共同认知”的角度指出《新生》内部存在对话空间;王宇林老师建议陈老师可以在日文语境下探寻“idea”与“神思”的联系;吴述桥老师肯定报告价值,同时也建议加强相关术语外文方面的梳理。

房栋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报告《集锦小说研究》。房老师以《民立报》《新闻报》为例,在解析“集锦小说”概念的基础上说明其潜在的文学史地位。他认为“集锦小说”目前存在消遣性、断裂性以及作家面目模糊的研究困境。陈云昊老师点评道,“集锦小说”的研究需考虑语境下市民消费的实际情况;肖炜静老师提出形式变革意味着思想变革,小说形式的表意可以作为新的研究视点;吴述桥老师则表示“集锦小说”研究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何炯炯老师在《追寻诗的新“原质”——论林庚 1930 年代新格律诗实验》的报告中,借由《夜》的文本分析,引出其对诗的“新原质”产生与古典诗歌形式变迁的思考。此外,何老师指出林庚寻找新诗实验方法的研究精神具有借鉴意义。点评环节,陈云昊老师结合唐调吟诵,探讨音步分析的可性;吴述桥老师强调需要更多参考新诗诗律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包括格律与“呼吸”的问题;房栋老师从林庚与古典诗歌的对话、音组落实的问题、语言转换等方面进行深刻剖析。

 


王宇林老师作了题为《异文或佚文:老舍<妇女与文艺>中的性别、革命与现实主义》的报告。他老舍自身经历分析,探究中间派、自由主义作家的转变过程,并根据版本差异与修订情况,揭示出“文化官员”的成因。陈云昊老师就报告中的“女性主义”论述发言,廓清了女性主义理论的类别;何炯炯老师指明文章需把握材料与研究对象精神状况的关系;吴述桥老师补充道,研究还需要注意演讲稿记录者与发表者的身份。

肖炜静老师的报告题目是《西方文论关键词:升华》。肖老师在回顾学术史脉络基础上,聚焦弗洛伊德的“欲望目标转移”、马尔库塞的“压抑反升华”、拉康的“客体被提升至原质之位”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提出精神分析艺术论对意识形态批判具有拓展意义。陈云昊老师对报告内容展开延伸思考,指出人在享受脱口秀中的“罐头笑声”时被制度化的现象;王宇林老师认为欲望“升华”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空间有待探寻

余凡老师的《“延长线说”的审思——论新世纪文学与九十年代文学的关联性》以“千禧年”为界,揭示了“存在的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区别。他表示“新世纪文学”在“延长线说”视域下是一个伪命题,并认为“新世纪文学”只有在整体化视野之中才具有成立的可能性。陈云昊老师对此建议余凡老师应选择具有锋芒感的聚焦点”加以研究;肖炜静老师立足于文本,重新审视了“延长线说”;吴述桥老师则概括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要具备文学性与历史性。

会议尾声,吴述桥老师作总结性发言。他对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各位老师在学术交流中既加深了学术素养,又为学子们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至此,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文:陈思斯 / 图:章瑶瑶)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