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读人生之刘昌玉“横向看历史——公元前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读书会

11月19日晚,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刘昌玉领读的“横向看历史——公元前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读书会,于255楼中国现当代学科会议室举行。

活动伊始,全体成员观看视频。视频中阐述了两个问题:为何全球都有大洪水传说?史前大洪水的水从哪里来?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载不谋而合,这是横向看待历史的一种方式。

接着,刘昌玉带领学生依次朗读《夏朝前期的中国与世界(前21世纪中叶——前18世纪前期)》。他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真态度,结合亲身经历强调广博学习的重要性。

随后的师生交流环节,杨昊分析公元前21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地区文明的异同:地理位置上具有相似性;文字、大型工程等方面相互区别。任元杰对“帝国”概念抛出疑问,刘昌玉就此做出详细阐释:帝国需要具备辽阔领土、君主专制和对外扩张三个特性,后两者尤为重要。他指出,不同时期对帝国的判断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

联系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两者发展差异的渊源。陈乔青认为,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不同。刘昌玉由此指出:“文明具有多元化特色,也一直在交流互鉴,这是文明与生俱来的特性。”徐苗苗以“汉语桥”为例,说明当今中国文化的丰厚实力与价值。王珏提出:“是什么因素导致古代中国在海洋方面起步较晚?”刘昌玉表示,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农耕文明,近些年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也是一个海洋文明。毛嘉禾认为古代中国严格来说没有一神论的信仰,与西方文化信仰有所不同。

历史上,实力强盛的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王朝,最终都无法避免地走向灭亡。对此,刘昌玉解释道,王朝兴衰是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至今能够长久不衰,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着重要的关系。

活动接近尾声,主持人吕可馨做出总结:再次强调广博学习的重要性,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评判历史,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王珏明确未来要以人文学子的身份承担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毛嘉禾提出要打造国人自己的中国学派。何羽则学习到刘昌玉的历史学习思维,即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

最后,刘昌玉对本次活动表示赞许。他借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两河流域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勉励21世纪的青年珍惜当下的生活,做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徐芷艺、张茜/文 沈岚/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