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三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师大人文学院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讲人为山东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袁健惠教授,参会者有浙师大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殷晓杰教授、唐善生副教授,国际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鲁志杰博士、江洪波博士以及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等20余人。
活动初始,主持人李艳芝副教授向在座师生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人——袁健惠教授,并向所有参会师生表示欢迎。
论文汇报环节,袁健惠教授围绕“起源名词的物性角色及其向名源动词的词义投射”这一主题,进行了40分钟左右的报告。袁老师首先指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汉语名源动词作了诸多探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接着,她立足于对大量汉语语料的定量考察,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投射到名源动词的起源名词的物性角色类型;二、起源名词的物性结构和名源动词的论元结构; 三、起源名词的物性角色向名源动词的词义投射。最后,袁老师从物性角色视角,就起源名词和名源动词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汇报结束时,袁老师诚挚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下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参会师生积极发言,相互启发,氛围浓厚,交流热烈。江洪波老师、唐善生老师相继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殷晓杰老师针对论文中的某些例子提出了一些建议;李艳芝老师、傅惠钧老师都关注到了数据统计问题,傅老师还就如何分析不同物性角色投射到名源动词的条件提出了建议;袁昱菡老师、鲁志杰老师都认为袁老师的研究角度给自己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启发。部分参会学生提出的观点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结合各位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傅老师对本次汇报进行了总评。他高度赞扬了袁健惠老师的治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指出报告论文材料十分扎实,充分体现了袁老师一贯的实证精神,同时又能灵活、有效地运用语言学前沿理论,富有新意。他认为袁老师的文章是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从词汇-语法接口处着力,多有新发现,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论文下一步的修改,傅老师从大语言互动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建议,认为可以增加分析的维度,进一步从修辞角度探讨物性角色投射到名源动词的修辞机制,将内因和外因加以综合考量。
活动最后,袁健惠老师向全体参会老师和同学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就相关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本次交流活动进行了简要总结,本期活动圆满结束。
(文字:张逸添 / 图片:刘梦婷 / 编辑:戴雨薇、李艳芝 / 审核:殷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