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人文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12月8日下午,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四楼研修室顺利举行。副校长钟依均、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炳海、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副院长王荣华、人文学院班子成员、学科(学位点)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硕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党委书记吴洪涛担任大会主持。

本次会议分为全体人员大会与分组讨论两个阶段。在大会会议伊始,学校、学院各位领导先后发表讲话。钟依均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响应了中央、省、学校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充分肯定了学院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学院师生在学校争先创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及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钟依均从建设优秀导师队伍、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加强学位点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四个方面为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并寄予殷切期望。

孙炳海对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及出台的政策进行了介绍。他围绕学位点建设、交叉学科博士点培育、专业学位类别升级、研究生培养规范化、优化生源精准研招等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葛永海就研究生培养和本科教学的区别进行追问,表示应放缓脚步,重新梳理历史线索。他指出研究生教育要基于学生“学”的自觉、老师“教”的自觉及教学管理人员“管”的自觉,打造高水准的研究生教育文化共同体。

王荣华对近五年人文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展开详细汇报。就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他提出以下建议:实施线上线下的招生模式;发挥导师育人作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走好学术之路;建立论文审读机制;开设编辑校对实务课程;实施学位论文质量提升项目等。

大会结束后,文学组、语言组、历史组老师们移步各分会场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文学组各位老师针对师生交流、研究生培养、学位论文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葛永海表示本次会议要本着“立意高,举措实”的原则,凝聚共识,优化管理举措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师生交流方面,刘天振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建议导师与学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于淑娟老师也指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导师需严格把控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在研究生培养上,王洪岳老师认为导师需具备人文关怀;李蓉老师表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针对如何进行高质量招生的问题,付建舟老师提议从源头把关,加大优质生源入学奖励力度,吸引优秀学生。在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吴海庆老师建议尽早确定论文选题;高玉海老师则鼓励学生夯实基础后再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研究生代表就论文中期答辩安排、课程设置、读书内容等问题发表意见。

语言组各位老师亦展开热烈讨论。副院长宋清秀就学校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邀请各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看法与建议。对于研究生培养问题,傅惠钧老师认为“导师的第一作用”不可忽视;殷晓杰老师补充道,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亦要给予帮助;陈年福老师强调了导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建议开展研究生交流会;唐善生老师提出学生培养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在学位论文质量方面,陈年福老师建议研究生平时需多练笔、多修改;金晓刚老师提议增加论文质量反馈意见书,进一步督促研究生完成论文撰写与修改;李艳芝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建议通过营造竞争氛围来调动论文写作的积极性;沈丹萍老师提出导师合作制的建议;王洪钟老师认为本次改革需明确定位与方向,找准自身特色以提升竞争力。讨论尾声,吴洪涛就本次会议作总结发言。

会场另一边,历史组各位老师及学生代表齐聚历史学科会议室展开讨论,副书记莫世亮详细总结了大会内容并作说明,与会老师积极建言献策。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胡铁球老师提出应将学生自主选题以及师生合作列入培养计划,以锻炼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冯建勇老师支持选题与地方政策相结合,并表示会积极配合学科工作,以服务社会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于逢春老师补充道,新目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学院应当抓住契机,努力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在研究生培养问题上,赵瑶丹老师建议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于逢春老师指出应完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代表则表示会在学院与导师的帮助下,做好学术研究。莫世亮、王荣华积极听取意见与建议,并作总结性发言。

本次大会在各分会场老师们的积极讨论与交流中落下帷幕。各位老师及与会人员以学生为本,指出了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相信此次会议会助推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文:李玲玉、倪锐、王红 / 图:陈雅婕、秦锦苑、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