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基,思政铸魂——我院课程思政展示课听课评课活动顺利开展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严格落实《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中共浙江师范大学委员会浙江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致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12月3日至9日,我院开展“立德树人促成长,课程思政入人心”教研活动,通过思政课堂展示和研讨等教研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深挖核心精神使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为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我院课程思政课堂展示活动于12月3日至8日开展。活动以思政教育内容为抓手,深植思政元素,形成育人合力。 

日期星期时间地点课程主讲教师
12月3日
周五8:00-8:4025-105世界古代史张岩
12月3日周五10:35-11:1525-203现代散文研究房栋
12月6日周一8:00-8:4024-303世界近代史吴起
12月6日周一10:35-11:1524-304外国文学(一)安宁
12月6日周一10:35-11:1525-106中外现代诗歌精读何炯炯
12月6日周一15:40-16:2024-202大学语文李凤立
12月6日周一18:00-18:4025-106中国当代史卢培栋
12月6日周一18:45-19:2525-105中国古代史B(一)裴长春
12月7日周二9:40-10:2024-303现代汉语A(一)沈丹萍
12月7日周二18:00-18:4025-105中国古代文学A(一)孙晓磊
12月8日周三8:00-8:4024-302美学概论肖炜静
12月8日周三9:40-10:2016-201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倪玲颖

吴起主讲的《世界近代史》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引入,带领学生体悟工业革命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在阐述工业革命的扩散时,吴起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人类历史脉络,从世界大视角来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和历史发展趋势思考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吴起鼓励历史专业学生善用历史眼光思考历史问题,着眼社会现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裴长春主讲的《中国古代史》带领学生走进魏晋南北朝,以诠释史书记载的方式讲述北伐战争与政权的更迭等话题。裴长春指出,政局的动荡,往往是因为统治者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国家治理,错误处理各阶级的利益。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当代青年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的号召,树立“大历史观”总结经验教训,携手奋进新征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上,倪玲颖以《阿Q正传》为例,通过对国民劣根性中各项特质的描述,分析鲁迅小说的杰出范式和文化品格,批判社会中的欺弱行为,唤起学生对弱势群体的热切关怀。倪颖玲勉力学生传承中华美德,担当青年责任,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领略辞赋之美,树立民族自信。孙晓磊主讲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以西汉辞赋发展脉络为线,着眼于骚体赋、散体赋两种文学体式,展现古人情怀。“辞赋作家承袭《诗经》铺叙手法,以此为基础开创‘卒章显志’结构模式。”孙晓磊从西汉辞赋特征向外延伸,提到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他强调,当代青年应坚持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铸魂。

沈丹萍在《现代汉语》课堂中以“词汇的界定”为引,向学生讲述词汇的联系、性质、层级及类型。她重点分析语素的界定和类型,带领学生领略现代汉语词汇的魅力。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沈丹萍强调学习语言要关注社会,在生活中寻找有趣的语言现象。最后她指出:凡事贵在恒,学生应有“坐冷板凳”的毅力。

提升育德能力,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12月8日,评课及学科课程思政研讨活动顺利召开。活动聚焦探索思政课堂的有效实施路径,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课程思政理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儿童文学评课会场上,教学督导傅惠钧强调思政讲述必须依据课程,不能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对课堂呈现,他建议注重时间分配,着力于关键词,提炼表述内容。同时,傅惠钧希望增强授课语言的交流感,提高初读者的整体感受。吴述桥指出,要提高课堂意识和学生意识,明确课程定位。钱淑英肯定课堂问题意识,称赞“建群讨论”和“提前布置问题”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有准备的参与,并说明现场提问应简单有趣,提高学生发言欲。

中国史学科评课及学科思政研讨会上,教学督导桂栖鹏着重强调了把握思政主脉络。桂栖鹏希望教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拓展历史课的教学概念,完善育人教育系统。王荣华老师认为,从历史学出发,思政元素的展现角度非常丰富,如世界文明、古为今用等角度皆大有可为。姚建根老师提出,古代史的教学要多挖掘典籍中的文化要素,让学生通过古人的智慧了解中华文明的延续性。裴丹青老师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授课实践,认为可以从区域比较的角度把握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关键因素。阮宝玉老师谈到,可以通过撰写家乡史、家族史的作业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爱国爱乡的情感。陈彩云老师最后总结,中国史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十分多元。他鼓励各位老师调整授课方式,更好地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真正达到“立德树人促成长,课程思政入人心”德育效果。

语言学及文献学评课活动伊始,李凤立、沈丹萍结合实战经历,分享授课心得。评课中,老师们肯定李凤立的课堂教态和精美课件,建议其进一步厘清主线,突出重点,调整课堂进度,把握授课节奏,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沈丹萍《现代汉语》的课堂得到众老师一致好评,被赞为精神“享受”。老师们认为提前分发课堂资料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世界史学科评课及学科思政研讨会议分别对三位青年教师的思政示范课堂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学督导老师周旭东充分肯定三位青年教师课堂成果:“示范课逻辑清晰,但讲课过程中需注意稍加停顿,并增强课堂互动性。”冯定雄老师建议青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感受,传授给同学们相关学术知识。赵志辉老师建议青年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讲授相关课程。刘昌玉老师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提前借助专业知识或文献进行备课,可深入拓展;对课堂内容中的趣事拓展需把握时间,详略得当;积极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在科研之余可向教学靠拢。

比较文学与文艺学评课及学科思政研讨会上,安宁、肖炜静陈述课程设计后,各老师进行评课与研讨。赖勤芳建议适当切换教学顺序,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强调“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教学督导高玉海认为课堂举例能更加大众化,兼顾示例的代表性和总结性,课堂授课应重视学生集体互动参与度,希望能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评议环节,诸位教师针对孙晓磊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进行点评,肯定课堂讲解条理清晰的同时建议教学过程中适当结合作品文段架构知识体系,增强知识理解性。慈波主张教师应把控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为使教学设计更好的体现雕琢感,葛永引入教学活动六大“金标准”,对年轻教师提出高要求、高期待。

本次活动贯彻思政育人理念,强化价值引导,传递思想力量,在“大思政”格局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安竣谱、徐枫、金晓刚、何炯炯、沈岚、陈欣怡、王奕菲、丁铅铅、郭丽兰、项楠、黄隽然、黄瑶婷、徐芷艺、柳康馨、林盈盈、王洁/文

沈岚、朱高雨、夏洋洋/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