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艳,2019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师从冯建勇教授。以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文杂志》上发表《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研究与现实运用》一文,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

刻苦耕耘,细致耙梳
陈飞艳在入学之际便做好了成为一名学术“苦行僧”的准备。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精准找到契合主题的文献并非易事,因此她总是绞尽脑汁地耙梳资料。陈飞艳表示,于电脑前查找国内外档案馆资料,已经是“家常便饭”。
走好科研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积累深厚学识是每个学子的必修课。为此,她仔细保存每一份文献,认真阅读并做好标记,以备后续论文写作。这种学习方式让她受益良多,“每一篇文献都是一份财富,好好积攒、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群书博览,下笔专精
广泛阅读为陈飞艳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陈飞艳有意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文献的解读,她力求做到客观、严谨、准确。除此之外,陈飞艳建议同学们要多读权威期刊、经典专著,“最好把老一辈研究者的论文和作品都仔细读一下”。她表示,研究具有传承性,前人的学术研究是同学们借鉴学习的重要法宝。
陈飞艳在研究生期间养成了整理材料和撰写读书报告的好习惯。“阅读时一定要将书中的关键论点、引用材料做好笔记摘录。”同时,她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并建议同学们通过大量写作训练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陈飞艳提到,只有在平时写作中注重语言逻辑,才能为论文写作夯实基础。
自由自律,不忘初心
“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改变拖拉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拖延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焦虑。”陈飞艳提醒道。对此,陈飞艳经常和导师汇报学习进度;遇到思考瓶颈时,她则会带上纸笔与导师探讨。此外,她认为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现在师弟师妹们保持了比我更好的习惯——他们每周都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科研之路艰苦漫长,但陈飞艳努力将生活过成了诗。读文献、找资料、写论文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但每到思维堵塞时,陈飞艳总会带着相机漫步于学校的各个角落。春日玉兰迎风招展,冬日腊梅暗香浮动。她谈道,在抓捕美景途中,一些困扰已久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尽心耕耘,静待花开。陈飞艳将一路高歌,披荆斩棘,全力奔赴更加辽阔的学术天地。希望每一位人文学子都可以怀揣梦想,扬学术风帆。
(文:周琳芝 / 图: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