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追问,循序渐进——记郭英德教授“唐宋古文典型在清初的重构”讲座

12月17日晚,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德老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唐宋古文典型在清初的重构》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副院长宋清秀老师主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崔小敬老师出席,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郭英德老师强调学术论文的写作需厘清研究前提。针对唐宋古文典型在清初的重构,他提出两个研究前提:一是将唐宋古文视为整体性历史存在,集中探讨唐宋古文在清初被重构的过程;二是采用“求同存异”的研究方法,将清初士人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士人群体的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共性。

随后,郭英德老师围绕“何以为正”展开详细的阐述。他指出,清初士人认为唐宋古文的特征在本体论层面体现为“源于道”;在生成论层面突显为“生于心”;在创作论层面表现为“精于法”。论及研究思路,郭英德老师主张对于历史的理解应指向历史事实与历史认知,并致力于通过历史认知透视并超越历史事实。

谈到“如何趋于正”,郭英德老师指出清初士人所主张的两条取径原则:规避空疏浅薄之弊,当取法乎上,根本经术;破除终身依傍之习,应反对摹拟,自成一家。对此,他认为唐宋古文典型之所以为典型,在于唐宋文学家根本经术,又自得于己,追求醇朴雅正的文学品格。

提及“为何趋于正”时,郭英德老师表示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应强调逻辑思考的脉络与逻辑推理的过程。此外,他认为在追问明代与清初提倡唐宋古文的原因时,应以历史与现实为基点进行考察。经郭英德老师比较分析,他指出明代士人重视文化功能的实用性,而清初士人则出于回应文明存亡的时代命题之需要。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讲座内容积极提问,郭英德老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崔小敬老师总结道,本场讲座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了参考思路。宋清秀老师梳理了讲座要点,并点明了论文写作中理论支撑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陈思斯 / 图:丁  嫣)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