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陆续举办了人人学术报告会。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分享学术成果。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文艺学
12月9日上午,文艺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文艺学学科会议室举行。赖勤芳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
罗俊杰主要探讨了郝经对“内游”的论说,并从理学、美学角度分析其特征与意蕴。林华琳围绕杜甫诗学思想和论诗绝句文体特征,对《戏为六绝句》的说理方法、批评话语、思维方式进行详细论述。李凝宁结合文化人类学与文化审美等相关知识,从自然潮水、人文潮水,尤其是“潮神祭祀”这一民俗仪式对海宁潮文化的影响展开探究。吕心瑜以“完善”概念为关键词,从“诗即完善的感性谈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两个定义出发,梳理了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
报告会尾声,赖勤芳老师从论文选题、写作规范、文章结构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综合各报告情况,林华琳的《戏为六绝句》被评为“优秀论文”。

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2月14日下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举行。肖炜静老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七位同学进行报告。
杨宇彤作了题为《论<宠儿>中丹芙的成长历程》的报告,对书中丹芙由消极避世到主动融入社会并承担起挽救家庭责任的动态成长过程进行细致剖析,展现出作家对美国黑人群体命运的关注。刘泽承的《<天堂主题公园>中的企业话语》从文学角度出发,探究企业话语通过基本反映现实、掩盖修饰现实、彻底脱离现实三个阶段来驯化员工的过程,继而阐明作家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反思以及对“新真诚”交流模式的希冀。
针对报告内容,肖老师充分肯定各论文主题的现实意义,并建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融汇理论要点,加深作品与时代关系的理解。同时,她希望同学们能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写出令人满意的学术作品。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中国现当代文学
12月15日上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举行。余凡老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十三位同学进行报告。
肖蔚的《论<文城>中的暴力叙事》指出余华新作《文城》中的暴力叙事体现了一种回归与创新。杨莹作了题为《构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想象与实践——论“左联”的工农兵通信员运动》的报告,她认为工农兵通信员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形成了知识分子创作和工农兵创作两条路径,但这两种路径分别面临创作失语与审美性不足的困境。宋嘉润的《侦探小说译作对<小说林>美学理论的实践》在对晚清重要小说杂志涉及的文学理论进行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出《小说林》杂志从注重小说的政治性和功利性转变为审美性和娱乐性。
会议最后,余凡老师对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表示肯定,他鼓励同学们在进行学术写作、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亦要耐心打磨论文的结构、逻辑、语言和格式。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12月17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刘力坚老师担任点评嘉宾,21级同学到场旁听。
会上,张亦弛以敦煌写卷的异文为主要内容,对《阿含经》的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梳理近代文字的字际关系,厘清一些常用词汇的历时性变化,以期对汉字史和汉语史的研究有所裨益。刘老师在肯定其研究细致全面的同时,建议其关注“音近异文现象”。李欢作了题为《浙江嘉善方言本字考——以姐妹淘的淘为例》的汇报,认为“姐妹淘”起源于江浙一带的吴语区,且嘉善吴语“淘”可能是由“道”发展演变而来。刘老师提醒同学们要关注方言语音问题,还指出“姐妹淘”中的“姐妹”亦值得研究。
针对此次报告,刘力坚老师在点出各论文的不足之处的同时,建议同学们要注意行文规范,珍惜每一次学术汇报的机会。本次报告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交流中顺利结束。

笔耕不辍,哀梨并剪—中国史
12月19日,中国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27幢201教室举行。报告会分上午、下午两场,点评嘉宾分别由陈彩云老师和21级徐婧博士担任。21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到场旁听。
何亲青《明清浙东的堰塘、赋役与水权》一文,以堰塘为代表的地方水利设施为对象,探讨了地方人群、水利设施与国家赋役之间的关系,并对水利纠纷背后隐含的水权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陈彩云老师高度肯定该论文史料的珍贵性,指出还需呈现前述内容的相互关系,从长时段角度着手,进而阐释水利共同体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下午的近代史专场,八位同学亦对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汇报。
会议最后,徐婧博士对同学们端正真挚的学术态度表示认可。她认为史料搜集是做好近代史研究的前提,此外,她建议同学们课外多参加论坛,开阔眼界。同时,她叮嘱同学们要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学会把控细节。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2月24日上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我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李艳芝老师担任点评嘉宾。21级同学到场旁听。
黄丽霞从去焦点化、语境吸收、重新分析和隐喻四个维度论述了“可还行”主观化的动因和机制,李艳芝老师表示要进一步考虑网络语言中“可还行”内部情况,进而探究其本质。田筱鸥作了题为《“不是吧”的叹词化及其语用分析》的报告,老师建议可以从历时角度探讨叹词化的机制。曹雨婷的《汉语道歉话语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了道歉话语的生成模式、内在的触发机制以及不同社会因素对道歉话语模式选择的影响,并对道歉话语模式进行统计分析。李艳芝老师肯定了该文章的数据研究方法,建议其加强语料来源的介绍,并对道歉行为进行细致分类。
本次报告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顺利结束。最后,李老师作会议总结,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世界史
12月24日下午,世界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历史学科会议室举行。冯定雄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九名同学进行报告,21级部分同学到场旁听。
会上,同学们依次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汇报。其中,张旭慧、孟肖潇两位同学进行线上汇报。孟肖潇以“非洲复兴”视角下姆贝基政府的艾滋病政策为题进行汇报。冯老师指出其选题具有创新性与可读性,建议结论部分应多加思考,充实相关内容。赵潇斐重点论述了克劳狄乌斯时期元老院的整顿与扩张行动。冯老师认为其论文框架合理,但细节部分还需作进一步调整。焦文瑶以《南国地舆教科书》为例,从地理叙事的转向入手,分析考察20世纪前期越南的民族国家建构。冯老师认为文章内容充实,但表述略显繁琐,需做好简化。
会议尾声,冯定雄老师对本次报告会作小结,并与同学们留影。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中国古典文献学
12月28日上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张磊老师和李凤立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六名同学进行汇报,21级同学到场旁听。
陈纯纯《甲骨文中的“往出”卜辞 》一文,依据陈年福老师的“甲骨文原文与释文数据库”对不同的“往出”动词的出巡频次加以统计,从“往出”卜辞的类型及目的和不同时期“往出”卜辞的特点进行论述。两位老师肯定了陈同学对词条考证仔细,并建议其从语言的历时演变等角度对“往出”卜辞在不同时期频次变化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继而丰富文章内容。张艺茹作了题为《<明文海>篇名及作者辨疑五则》的报告。张磊老师建议研究中应留意《明文海》中“以字、号、官职代名”的现象,从宏观角度考虑作者“以字代名”的合理性。
汇报尾声,张磊老师作简要总结,并提醒同学们在写作中规范学术论文表达,进而写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中国古代文学
12月28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崔小敬老师担任点评嘉宾。
针对同学们的汇报内容,崔老师逐一作指导性点评。方志豪、王子珍、程梁双三人被评为优秀报告人。方志豪以《闲居赋》为具体分析对象,结合潘岳生平及其作品,探讨潘岳文与行的问题。王子珍以罗有高为中心,勾勒了乾隆朝中下层文士对科举资本经营的总体样貌。程梁双则在搜集法文旧译原版书、文献和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外学术论文,对十八、十九世纪“三言二拍”的法译和出版历程作了细致的梳理。
会议最后,崔老师以《荀子·儒效》中的“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鼓励同学们多看、多想、多练。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儿童文学
12月29日下午,儿童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红楼会议室举行。吴翔宇老师与倪玲颖老师担任点评嘉宾,八位同学进行报告。
胡佳欣结合白希那的图画书作品,紧扣其对综合材料和非绘画性视觉呈现方法的运用,从多样的材料质感、立体的叙事呈现、现实空间的化用等角度将“幻想的重量”以艺术方式转入现实。霍媛媛的《荣格原型理论下格得的自我整合》围绕建立阴影与自我之间的内在平衡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周烨东《浅论上桥菜穗子<神之守护者>中的大母神原型》一文,通过梳理作品中大母神双重特质(善母和恶母的双重人格)的书写呈现,剖释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相互浸染的关系。
针对本次报告,吴翔宇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并结合相关汇报提出优先引用一手文献、汇报语词及合理构建结构等建议。倪玲颖老师对同学们在此次报告中表现出的学术潜力给予了鼓励,同时,在论文书写的内容逻辑和结构调整等方面跟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汉语言文字学(现汉、方言)
12月29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方向和方言方向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聂志平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21级同学到场旁听。
会上,张璎对“恁”字进行分析,重点论述了“恁”在河南方言中的用法,并将方言词“恁”与网络语言“恁”进行对比,指出其在用法频率、组合功能、色彩意义等方面存在差异。苏婷婷的《网络流行语“嗑”的新义新用刍议》从旧词新义的角度讨论“嗑”字在网络上的新用法,总结语用作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聂老师认为该文在历史溯源考量方面还需进一步斟酌。
会议最后,聂志平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学术上所做的努力,鼓励同学们不断开拓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至此,我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研究成果、参与学术交流、扩展知识视野的平台,相信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水平都将得到更好的提升。
(文图:各专业提供 / 统稿:张学玉、秦锦苑、陈雅婕、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