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谢一峰做客我院,于24幢四楼研修室带来题为“争衡圣域:中古都城政治轴线的变迁”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历史系陈彩云教授主持,历史系“卓越教师班”班主任姚建根老师、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到场聆听。
按照时间脉络,谢一峰将都城中轴线的变化作为本场讲座线索,从“问题的提出”、“佛教寺院与都城政治周线关系的初步奠定”、“南朝发展线索与同泰寺的突破”、“隋至唐前期的延续性与武则天的突破”、“武周后期至玄宗时期佛教建筑从都城中轴线的退出”五个方面深入讲解中古都城政治轴线的变迁。
讲座伊始,谢一峰从都城的中轴线与政治地位的关系切入,以白马寺、四十二寺为例讲述佛教寺庙最初于都城的位置。他进而以北魏平城为例,介绍规划性佛寺的起点。在北魏时期已经“将佛教势力纳入政治权利的监管之下,从迁都伊始的规划和都城初建过程中便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后,谢一峰以规划性佛寺之兴衔接,具体分析北魏后期洛阳皇家佛寺与政治中轴线之互动关系。从都城布局展开,佛寺的位置逐渐接近中枢,表现出佛寺地位的提高。他认为从动态角度来看,佛寺也能够短暂占据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都城中轴线,体现出佛教与皇权的深度结合,佛教寺院与都城政治轴线关系的初步奠定。
在第三部分,他以建康城大庄严寺和同泰寺为例,仔细罗列南朝发展线索,并进一步讲述同泰寺的突破。
在“隋至唐前期的延续性与武则天的突破”这一板块中,谢一峰提出:“在隋唐长安与洛阳的都城规划中,武则天明堂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大转折。”并以天堂、明堂建筑群辅证。这些佛教建筑在此时占据绝对中心,已经成为开展佛教活动、彰显政治权利的重要场所,成为绝对意义上的焦点。
最后,谢一峰将武则天时期和玄宗时期佛教建筑的位置进行对比,得出佛教建筑在玄宗时期退出都城中轴线的结论。他认为:“中古时期都城政治中轴线的佛教因素,经历了从无到有、由进而退的过程。佛教寺院成为了具有高度政治性和权力象征意味的物质载体、视觉表征和文化景观,构成了华夏统治者新的政治权力表达方式之一。”
在提问环节,谢一峰为现场学生解答疑惑。讲座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结束。
(徐怡寒/文 吴仪/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