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专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4月7日晚,我校第十六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专场学术报告会在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现当代文学付建舟老师和儿童文学钱淑英老师应邀担任本场点评嘉宾,我院相关专业研究生线上参与,部分同学到场聆听。



首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汇报。覃燕带来了题为《论抗战文艺思潮影响下张恨水的通俗文学创作转型》的报告,她在关注文艺思潮与作家创作的双向关系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抗战文艺思潮背景下张恨水的思想变化和创作转型,进而指出其转型对沟通“革命通俗文艺”和“市民通俗文艺”具有重要作用。杨莹向大家分享了《构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想象与实践——论“左联”的工农兵通信员运动》一文,她从反“托派”与“文艺大众化”、工农兵通信的两种生产方式、工农兵通信的书写策略三个层面梳理了工农兵通讯员的运动背景和创作流程,并结合工农兵身份的特殊性,对工农兵通信书写策略中的“情感动员”展开详论述。

付建舟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进行点评。付老师在肯定覃燕学术思维敏锐的同时,为同学们详细补充了通俗文学的相关知识点。此外,他认为杨莹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与探究精神,并建议其在标题表述、通讯员运动历史进程的书写等方面作深度考究



随后是儿童文学专业的汇报。熊威的报告题目是《乔治特·莱勃伦克<青鸟>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他以《青鸟》不同版本的改编为研究视点,阐述了该作品的珍贵性与当前的接受困境。他还围绕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对《青鸟》在中国的传播与误读、篡改原作的现象加以分析与思考。胡佳欣作了题为《幻想的重量感——论白希那图画书的综合材料运用》的报告,她从综合材料呈现独特画面语言、写实的“家”与丑陋的“人”、奇幻与日常交融三个维度分别论述了“重量感”的发生、落地与归宿。

钱淑英老师对熊威的史料发掘能力表肯定,鼓励其应对论文中的“误读”与传播作进一步解读。针对胡佳欣的文章,钱老师赞赏其学术素养深厚,并就论文中的“审丑”问题,标题与语词运用等给予中肯建议。



报告接近尾声,付建舟老师对本次学术报告会作总结性发言。他肯定了四位同学宽广的学术视野,同时告诫同学们既要完善论文结构,亦要在细节方面做到精益求精。至此,本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文:李雨欣 / 图:周琳芝)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