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课堂,无限风光——记尖峰课堂第三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413日下午,浙江省正高级历史特级教师、金华市芙蓉外国语学校校长、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导师陈亚利老师带来浙江师大附属中学尖峰课堂的第三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本场讲授活动由浙江师大附属中学主办,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郑流爱老师担任点评专家,历史学本科生、卓越教师班学员、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与全国各地的师生九万余人在线聆听。

课堂伊始,陈亚利老师以资料的使用为导入,引导同学们思考使用多样的史料去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相关问题,她强调:同学们要“听其言,观其行”,更准确地去认识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同学们还需要注重分析文艺创作者和相关学者的立场,从而更恰当地运用史料。

在课堂进程中,陈老师令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安排,同学们在课前已被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冷战思维导图的制作,陈老师对同学们的思维导图一一进行点评,并借助其中一个小组的思维导图将整节课串联起来,肯定思维导图中“时间轴”的重要性。

随后,陈老师用分析材料带领同学们探讨“如何为敌”和“如何避战”两个核心问题。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她使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满意的答案。

在课堂的最后,陈老师再次借助学生的思维导图,对本课进行总结,带领同学们得出冷战具有“不对称、不完全、不战争”的基本特征的结论。陈老师还立足当下,告诉同学们:“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冷战的思维和余音依然存在”。因此,她希望同学们在学完本课以后,能更冷静、更理性、更清楚地分析当今的国际局势。

在课堂结束后,郑流爱老师对本次课堂进行点评。他指出,历史教学要注重对核心素养和核心立意的把握。从陈老师的施教过程中可以发现:她结合课标要求预判学情,设定了合适的学习目标;她注重对小组内容的梳理和问题的探究,将学生提供的教学素材环环相扣地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去;她对历史细节把握精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给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树立典范。

经过此次讲授活动,与会师生深化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理解,也形成对历史教学设计与目标意识的多维立体认知。

(武旭/文)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