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上,我院第七届历史学卓越教师班结业答辩会于25-204教室顺利举行,第八届历史学卓越教师班8位学员作为模拟学生全程参加活动,历史学师范技能指导小组郑流爱、陈彩云、姚建根3位老师亲临现场指导。
首先,姚建根老师回顾介绍了第七届卓越班一年多来积极参与的竞赛活动及成绩,他指出,作为目前为止历时最长的一届历史学卓越班,学员们在师范教学和心理素质上都经受了一次次的锻炼和考验,老师们藉此也更加了解各位学员的成长历程。
随后,第七届卓越教师班结业答辩——片段教学——活动正式开始,本届共有9名学员进行教学展示。
范佳晨以“改良和革命的交错进行”为教学思路,分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凸显了辛亥革命前夕复杂的国内形势。
叶昉试图阐明帝国主义的本质,以便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金凯琳着眼于经济基础和地方割据两个方面,将“文景之治”作为汉武帝时期西汉强盛的铺垫。
单聪利用“冲击-回应”模式来解释19世界中期清朝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分析了中国在当时世界格局中的处境。
周洋洋以电视剧《清平乐》中的科举桥段导入,指出两宋社会出现了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新变化。
庞子莹选取“古代美洲文明”作为试讲课目,重点讲述印加帝国的统治情况、文化成就及其文明的衰落,阐释了古代美洲文明的主要特点。
蔡雨潞以“圈地运动”为导入,抽丝剥茧,深入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得以发生的要素。
项柏润将听众的目光聚焦于“觉醒年代”,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从而为接下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拉开历史的帷幕。
陈可欣从“祖宗之法”这个宋朝制度设计层面的根本问题出发,立足于讲清宋初收权和分权措施的利弊,让听众理解了本目的主要问题。
在9名学员试讲完成后,陈彩云、郑流爱、姚建根三位指导教师对学员的教姿教态、教学立意、材料运用、设问逻辑等方面一一进行点评,在肯定学员们取得进步的同时,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最后,三位老师对第七届学员在今后的发展提出要求和期望。
第七届卓越班学员们表示,一年多的经历终将成为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他们会不断反思,向成为“卓越教师”的目标不断努力。追求卓越,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