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晚,第十六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闭幕式暨名师学术沙龙在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名师相伴,知行治学”。我院汉语言文字学殷晓杰老师、中国史陈彩云老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匡虹霓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与同学们分享关于“书山有路”“学术有方”“前途有谋”等话题的看法。
“文献资料搜集与阅读”是研究生快速入门、把握学科前沿的最有效途径,三位老师就各自专业领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殷晓杰老师认为应精读导师推荐的重点期刊、经典书目,与导师成为共同“拓荒”的学术伙伴。同时充分利用校图书馆的学习资源,汲取世界各国优秀研究成果,以“他山之石”,“攻汉语这块宝玉”。为此,她建议同学们尽可能阅读原版外文文献,并强调了学好外语的重要性。匡虹霓老师指出要拓宽国际视野,紧跟国外最新研究思潮,学会使用各国国家图书馆等相关网站及谷歌等翻译软件搜集外文资料与信息。此外,还应延展学科边缘方面,她鼓励同学们阅读西方哲学文本,摄取艺术、社会、经济等领域知识,进而培养学术思辨思维。陈彩云老师补充道,不要迷信文献的权威性,任何文献都有其局限性,应进行官方与民间的多源互证,探索研究新视点。
对于“研究方向的确定”这一问题,陈彩云老师提出好的选题不应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在精读导师推荐的必读书目的基础上拓宽跨文化视野、进行多视角审视,从而触类旁通,剖析复杂现象背后的机制和规律。匡虹霓老师认为应关注权威学者的研究专著,以及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她还鼓励同学们出国访学,在多元交流中寻求灵感碰撞。殷晓杰老师忆及在南大的求学经历,强调研究生三年应以读书为要,只有沉下心夯实基础,才能在研究中做到“如鱼得水”。殷老师亦表示,在此期间健康的身体、从容的定力和强大的毅力必不可少。而就“如何平衡小论文与课程论文”这一点,老师们一致认为不需“另起炉灶”,应结合毕业论文选题与所学课程,在论文写作上秉持融会贯通的学术视野。
谈及“读博或从事教师行业”的未来走向,匡虹霓老师建议有读博意向的同学在硕士阶段应加强学习力度,注意吸纳新观点、探索新方向,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论文,“同时与导师、目标院校导师以及同学们多交流,拓展研究宽度”。殷晓杰老师也认为不论是读博还是就业,只有准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评价,方能做出合适选择。陈彩云老师指出读博是一条容错率较低的道路,个人、家庭应提前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
针对即将走向教学岗位的同学,殷晓杰老师表示除却师范技能,教师的学术能力、人格魅力对学生亦是一种独特吸引力。陈彩云老师建议同学们一要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二要提高面试能力,在任何场合都须从容不迫。匡虹霓老师结合其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翻译经历,提倡同学们要多参加面试,丰富经验。除此之外,匡老师鼓舞同学们在做好基本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加以研究,为祖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投入自己的思考。
老师们的分享告一段落后,活动进入提问环节。匡虹霓老师就“疫情形势下出国留学如何准备及规避风险”这一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她认为要提前做好规划,提高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成绩,学习写好推荐信,并就工作定位与家人及时沟通,同时结合未来工作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留学专业。
活动最后,三位老师为本次“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优秀报告人”获得者与“入围报告人”获得者颁奖,并与获奖同学合影留念。至此,第十六届“丽泽论坛”人文分论坛圆满落幕。
(文:莫钰凤 / 图: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