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第47期“爱博才会赢”交流会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举行。本次交流会由儿童文学硕士生导师钱淑英担任主讲嘉宾,我院本科生到场聆听。
交流会以“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童话”为主题,围绕“相信/怀疑童话”“童话给个人带来的影响”“童话的真实性与独特价值”三个话题展开。
会议伊始,从《奇葩说》“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都是假的”辩题引入,钱淑英提出,童话是超越于现实的梦想。她领读法兰克·艾许的儿童绘本《月亮,生日快乐》,指出现实逻辑在童话中的体现。
针对“你还如儿时那般相信童话吗”这一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
汉语言文学216班郭丽兰谈到,她对童话的态度不断转变,随着年龄增长,她开始多维度思考作者立意。汉语言文学217班孔梦瑶则表示,童话一直是自己的灵魂伴侣,“它就如同一束橘黄色的光”。
在交流环节,钱淑英探讨“暗黑童话”这一概念。她认为,这是探索童话背后“儿童”与“成人”界限的契机,“暗黑”与否在于读者看待的视角。以《安徒生童话》为例,钱淑英回到故事本身,考虑时代背景,从童话中看到人类最初的样子。“不能要求童话必须具有前瞻性,”钱淑英评价,“但它依然存在着永恒的价值。”
结合《少年国王》的故事情节,汉语言文学214班陈思雁回忆童话对自己的影响:“我知道童话世界不属于我,但它带给我美与想象力的空间。”她补充,童话中的正向价值取向也会影响人的观念。
文学是和一个人心灵的孤独的相遇。面对童话中的悲剧性,钱淑英有感而发:“童话就像橘黄色的光,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时候,那一点光会召唤你回家。”
有同学从“诗性思维”“人物性格”“情感凝练”畅谈童话真实性,童话由“文字”向“图画”启迪人的审美,其对孤独的消解是独特价值所在。童话形象以人的逻辑支撑,是作者内心的投射,汉语言文学215班吴仪给出另一个角度的阐释。
童话能在简单中体现深刻,钱淑英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我们总会被童话直观的美感所触动。”
童年的阅读经验是文学的入门,在道德层面,童话能给予源头性的力量。结合同学的分享,钱淑英提出建议:要多阅读现代童话。
幻想性是童话最内在的价值,它能安慰孤独。打破社会对童话“耽于幻想”“二元对立”“模式固定”的认知,钱淑英指出,童话以现实逻辑推动梦想的逻辑,作家依据幻想创造第二世界,从而展现内在的真实。摆脱现实的“不可能”,在童话中创造“可能”,这是童话超越性的体现。
童话为人生播撒下种子,它会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给人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钱淑英认为,层级式地认知童话,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会议的最后,钱淑英总结童话的意义:“永无止境地、理直气壮地走上离家的路,最终是为了归家,创造更好的家园。”
(陈欣怡/文 吴仪/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