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李新怡: 琢经磨史,孜孜不倦

李新怡,2019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胡铁球教授,现已考取厦门大学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获浙江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优秀奖、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会优秀干事等荣誉。



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李新怡自小便被有趣的历史所吸引,沉醉其中,乐不可支。她在考研时便定下考博的目标,待深入研究后,决心愈发坚定。成为高校教师是她的职业规划,在导师和各位师兄师姐的鼓励和支持下,李新怡开始了考博之路。就择校而言,她在综合考量博导与学校实力两个方面因素后,决定在厦门大学中国史专业继续深造。

李新怡回忆考博流程时谈道:首先,发邮件联系意向博导,明确导师招收博士生的意愿后,修改硕士毕业论文以及待发表的论文。其次,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对报考方向的学术史做全面的了解。在考试前,向以往考博上岸的师兄师姐询问相关经验。

面临考博的选择,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至关重要。李新怡认为:“读博最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能否在大量史料中发现前人未研究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够乐此不疲地钻研进去尤为重要。”若是决心考博,研究生阶段需尽可能将六级分数提高到500分以上,或是雅思达到6.5的水平。同时她建议考博的同学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和讲座,尽早联系自己心仪的博导。

李新怡谈到申请—考核制与传统的考博形式之间的差异时,建议欲考博的同学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做合适的选择。传统的考博一般是报名、提交材料、初试、复试、录取五个阶段,而申请—考核制一般是报名、提交材料、复试、录取四个阶段,不需要参加初试,材料审核通过基本上直接进入复试。申请考核制较普通考博形式省去考试环节,更省时间。材料包含英语成绩、学术论文等展现个人的科研素养、问题意识和钻研精神的内容。对于两者的区别,擅长考试的同学选择传统考博形式可能更具优势。



循光而行,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李新怡专注于热爱的世界,从眼底到心底,周身散发着她耀眼的光芒。她坚信“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如今她变得更加坚定与勇敢,与往时的犹豫和摇摆迥异,一旦确定了某件事,定会坚持到底。

学习之余,李新怡会约上好友一起聚餐、爬山、拍照,学习与生活张弛有度,聚散有缘,落花时节又逢君。在浙师的三年,李新怡最想感谢导师、同门、朋友以及家人在申博路上给予的鼓励和帮助,这将是她永久的财富。

李新怡用汗水浇筑通往理想的大桥,追索灵魂深处的星光。相信诸位人文学子都能寻得自己的光,脚踏实地,行者无疆。

(文:王  红 / 图:李新怡)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