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午,我院于24幢417会议室召开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座谈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王倩、我院教务办主任蒋晓玲莅临现场,与各班学生代表展开交流。
本次座谈会为我院师生提供真诚交流的平台,旨在解答学生普遍疑问,优化专业培养体系。以“分流路上如何选择”为主题,同学们围绕2021级学子当下面临的生活、学业、就业等问题,交流探讨“方向选择与心态调整”“师范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三大话题。
有同学就“大二现象”和“文科就业难”提出见解。“大二是我们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身份过渡的一年”,她认为,在文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平衡学习与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王倩老师依据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自己的看法。大二学生适应大学日常生活并非难题,但学业和学生组织的任务、分流选择、职业规划给大家带来更大压力。关键在于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高校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竞争。
大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道分水岭,在该阶段如何选择,与同学们的未来密切相关。是继续忙碌还是选择轻松?想在大二收获什么?如何为职业规划做准备?同学们踊跃发言,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答案:扎实学习,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准备考研,以适应就业需求;发现美好,将人文社科带进生活;提前准备,锻炼师范技能。
两位老师给出建议:在学习上,应拓宽渠道,挖掘深度,加强主动性,摆脱功利性;在工作上,应转换角色,提高格局,锻炼管理组织能力。各人有各人的成长规划,无论在大二阶段做出何种选择,最重要的是应形成个人的自洽,在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上步履不停。
对于师范技能的培养途径,许多同学仍感到迷茫。对此,王倩老师给出建议,“提前步入课堂”,通过熟悉新教材、探索教学目的、研读新课标等方式深入“师范”角色。“研究教材与专业课学习并非冲突,应将二者有机结合”。
课程选择范围小、旁听时间紧张、教学缺少巩固过程、课程作业压力大,是同学们就学院教学工作提出的问题。对此,王倩老师表示同学们不应局限在个别课堂中,要积极和不同的老师交流,接收多方观点和建议,在思维碰撞中拓宽眼界。蒋晓玲老师建议对于教学有任何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务办,或在教学陈述中明确向老师提问,学院会持续提高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水平。
会议最后,两位老师希望同学们以提高个人竞争力为核心,大二依然是进行尝试与探索的好时机,学会取舍,潜心钻研,在学生活动、专业学习、师范技能三方面拿到代表性成果,应对未来的挑战。
经此座谈会,同学们对大二阶段有了更深认识,明确分流路上前进的方向,我院师生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在交流与讨论中共同成长。
(胡晨跃、黄隽然/文 吴仪、古力皮亚/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