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系教授张新刚为我院学子带来题为“代际视角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历史系主任刘昌玉教授主持,历史系教授冯定雄与历史、中文专业学生在线聆听。
讲座伊始,张新刚以雅典执行长伯里克利的一段演讲引入,提到“先辈”“父辈”与“己辈”这三个具有代际关系的名词,借此点出代际与雅典帝国具有紧密联系。
结合希波战争地图,张新刚阐述雅典从提洛同盟变为帝国的全过程。对于年代尺上的“雅典民主”标题,他指出大众普遍接受的“雅典等于民主国家”观念的错误性:民主并非始终贯穿国家历史,希波战争前的雅典只是一个具有平等政体的国家。
随后,张新刚将雅典民众分为四个代际,每一代雅典人对城邦、民主的理解都带有个人时代的烙印。马拉松一代公共精神强盛,中兴一代积极建立民主制度,“年轻一代”野心勃勃,战争后期的民众对民主制度表示失望。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代际解读中,张新刚以西西里远征为切入口,将民众分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两类。以尼基阿斯为主的“老年人”深知战争苦痛,坚决反对远征;“年轻一代”未经历战乱,渴望发动战争。
张新刚指出要辩证看待雅典的国民性。雅典人倾向改革、勇于孤注一掷的国民性特性在“年轻一代”身上体现为无畏,在战争后期的民众身上表现出韧性,这是支撑雅典民主调整的强大动力。
最后,张新刚简要说明,在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做出的不同选择受到国民性的影响,这是不同代际思想指导下的结果。
在互动环节,刘昌玉和冯定雄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多角度研读文本,抓住文章中可能忽视的细节,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形成独到见解。
(陈姝伽、韩旭、成禹/文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