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适应大学全新节奏?”“课外活动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如何应对‘内卷’焦虑?”……为助力大一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筑牢专业学习基石,10月14日中午,我院于24幢417会议室召开2022级专业人才培养座谈会。我院历史学教授陈彩云、教务办主任蒋晓玲、22级辅导员赵凯莉受邀出席,与2022级学生代表以“大学怎么学”为主题进行交流。
本次座谈会围绕新生入学以来面临的心理、生活、学习等问题展开,涉及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考核方式、专业评估体系等多个方面。
初入大学,如何权衡各项活动时间、分配生活重心是同学们普遍面临的难题。对此,赵凯莉做出解答:“勇于尝试,找准定位,摆平心态沉下心,在参与中体会成长意义。”关于同学们提出的难以突破生活圈、校园生活熟悉度不深、大学学习模式转换不适应等问题,赵凯莉表示进入大学有一定接受过程,“不妨给自己预留适应时间,再逐步调节”。
“大学较于高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大学学习是一个自我寻找的过程。”陈彩云建议同学们把握自身学习节奏。他鼓励同学们根据兴趣选择书目,自主寻找学习资源,多与老师交流讨论,打破固化思想障碍,拓展阅读量,增强专业学习能动性。
“你们为什么报考这个专业?”蒋晓玲抛出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多数同学怀揣教师梦想,却对阶段规划表示迷茫。也有同学希望“出去看一看”,但缺乏对留学深造的体系认知。
经历过后会成长。蒋晓玲指出专业学习不必急于求成,除第一课堂外,学院会逐步推出第二、第三课堂,努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同学们可通过多个校园平台,疏通信息渠道,选择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路径,实现个性化发展。
综合同学建议,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新生间的沟通,帮助其平稳度过初入大学的成长焦虑期;朝着教师人才培育目标继续完善教学体系,与学生共同成长。
(毛舒丽、黄隽然/文 吴婕、俞昊/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