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歌窥见唐风宋韵——记“锺书观诗:唐宋之别”读书会


   1028日晚,“锺书观诗:唐宋之别”读书会在我院四楼会议室举行。本次交流会由古代文学专业教授慈波担任主讲嘉宾,我院本科生到场参与。

读书会伊始,主持人引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迁入对“诗分唐宋”观点的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深入交流。





有同学表示:“诗有必要分唐宋,时代的不同意味着政治、教育、经济的差异,这对他们的思想有影响。”也有同学持相反观点,认为朝代的发展具有连贯性,部分内容相互重叠,诗不应分唐宋。“不管是唐诗的抒情还是宋诗的理趣,读诗读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感。”


 

“学术命题不是孤立的,不是拿出两个看起来相反的观点,再相互调和,更重要的是关注这个话题是怎么提出来的。”慈波阐释学术命题的研究方法,对同学们的探讨进行补充总结。

诗发展到唐代,进入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高峰时期,唐诗在内容,尤其是形式上达到成熟。诗人通过对艺术、手法精妙的把握把诗呈现出来。慈波引用“影响的焦虑”这一概念,介绍宋人在唐诗高峰之后进行的探索。

后续宋诗形成“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受困于文学的沿袭性、唐诗的高成就,部分宋人不认为宋代的诗是好诗。发展至此,产生了“诗分不分唐宋”这个话题。


 

针对诗歌史的分期问题,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提到:“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

“文学和时代的发展有不平衡性,文学发展的规律绝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时代的强盛也不一定代表文学的强盛。”慈波进一步扩充解释。


 

本次读书会,慈波深入剖析“诗分唐宋”这一命题,在交流与互动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进行思维的碰撞,加深了对问题的思考,也对“古诗唐宋之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金佳怡、陈欣怡/胡栋苗、吴仪/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