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我院第五十四期“爱博才会赢”交流会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举行,本次交流会由我院历史系主任刘昌玉担任主讲嘉宾,我院本科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聆听。
交流会以“坐下来喝杯‘咖啡’”为主题,围绕“咖啡为何起源和风靡”“咖啡文学有何特点”“国内外咖啡文化的侧重点有何异同”“快节奏时代下的咖啡有何意义”“喝咖啡有何频率和类型”五个问题展开。
交流会伊始,刘昌玉谈起拟定本次主题的初衷:“这句话听起来很平常,但是细想就非常具有回味价值。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学术,我们是不是应该稍微放缓脚步、回想一下初心是什么?这可能比持续快速行走,收获更大一些。”
谈及“咖啡”,刘昌玉由浅及深引出多重含义:“从表面上看,‘咖啡’是一种植物,一种饮料,引申后它还是一种文化。咖啡文化包括咖啡文学,爱情,慢生活,咖啡馆里的交谈,咖啡制作技术等很多内容。”
在交流环节,同学们讲述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故事,并从“通过侵略传播”“朝圣者不能饮酒”“咖啡馆成为交流信息场所”“咖啡作为身份与知识象征”等多个角度分享对咖啡风靡全球这一现象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刘昌玉以“共同起源地”和“相近染色体”说明咖啡和人类在历史起源上的密切关系,以“作为贸易品推广”“吹捧能与神对话”补充咖啡风靡原因。
同学们对“咖啡文学有何特点”“欧美、日韩、国内咖啡文化有何异同”“咖啡馆有何作用”等问题各抒己见,分享对咖啡、咖啡馆的理解:“它和我们的哲学思考、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跟青年人的一种彷徨,一种探寻相联系”“咖啡文学侧重的爱情和咖啡韵味相似,苦涩中还可能带着一点甘甜”……
此外,线上有同学提问:“如今的咖啡快销品牌与往常咖啡馆的慢生活不同,该如何看待咖啡逐渐失去慢生活内涵的现状?”
“咖啡馆开始不提供那么多座位,变成只是提供咖啡的场所,这也属于一种咖啡文化。在快节奏下,为学习工作提神喝咖啡,还是享受咖啡馆的悠闲氛围,不同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同时表现在一个人身上。”针对这一问题,刘昌玉指出快节奏下咖啡馆的功能变化,并分析快节奏下人们喝咖啡的心理状态,引起同学们对快节奏生活的反思和对咖啡当下意义的思考。
最后,刘昌玉在互动中统计同学们喝咖啡的频率以及类型,并逐一介绍了浓缩美式、卡布奇诺、玛奇朵、拿铁、摩卡的特点及制作配比,使同学们对咖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小小咖啡豆,经过烘焙与研磨散发满杯醇香。“咖啡不应简单局限于提神、快节奏、慢节奏还有不同国家的观念,它更多的是我们内心的一些触动。”刘昌玉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适时放缓脚步,细嗅一颗“咖啡豆”,体悟其中的坚韧;细品一杯“咖啡”,回味初心的醇厚。
(江一倩、叶听雨/文 韩旭、陈姝伽/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