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我院于学院四楼会议室开展“在矛盾中碰撞——于‘月亮’与‘六便士’中追寻生命的激情”主题读书会。本次活动邀请我院教师安宁作为嘉宾,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线下参与,百余名本科生在线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活动开始,现场播放原创音乐剧《月亮与六便士》片段,别致的引入增添活动趣味。
活动基于《月亮与六便士》文本阅读,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就“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主角思特里克兰德作出选择的内在心理原因和外在环境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座同学认为思特里克兰德选择理想离不开其“追求自由、顺从本心”的“狂放激情的一面”,“绝大多数人都是对现状机械满足的,这与主角内心的向往格格不入”。还有同学补充,思特里克兰德所做的选择归因于其内心,归因于其对理想、艺术的狂热追求。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与施特略夫在角色塑造上蕴含着的深刻矛盾性”问题,有同学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有“极致的狂热与冷漠”,其“对家庭选择背弃,对艺术选择狂热”。通过分析施特略夫感情细腻、心地善良的形象,另一名同学指出,其中蕴含感性与理性的对峙。
围绕问题“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和鲁迅的《在酒楼上》对比体现时代与个人矛盾”,在座同学展开讨论。最后大家得出两者对比体现了“时代洪流与个人个性的矛盾”和“工业革命后东西方人们功利性认知问题”两大主题的重要结论。
安宁从文本主题、人物原型、叙述设置三方面出发,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从“为什么书名叫‘月亮与六便士’”这一问题入手,安宁进一步解释道:“当时有句谚语‘当所有人都在看月亮时,有人低头看见了六便士’,毛姆反讽英国的保守主义,正是反其道而用之”。“理想与现实是人类永恒的困境,毛姆提出的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问题。”安宁将观点进一步延伸。
在人物原型问题上,安宁指出思特里克兰德原型是印象派画家高更,她赞同毛姆提出的“艺术的本质是虚假的”观点。针对“毛姆对人物的虚化现象”这一艺术特征,安宁认为人物是精神的象征,“一战打破了人们的众多价值观念”“毛姆对语言的不信任,其实表现了毛姆对人类的悲观”。
叙述设置方面,安宁提到,“我”是作者虚构的叙述者,是作家的叙述陷阱,目的是给读者“介入感”,“这种随记者视角的叙述方式实际上是将古希腊戏剧与现代结合”。
在活动尾声,学子就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困境展开交流。安宁倾听在座学生的困惑,以自身经历作勉,氛围温馨和谐。
本次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在对人类永恒困境的探讨中获得思维的激荡和情感的抚慰。
(应雨彤/文 古力皮亚/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