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我院历史学96级优秀院友、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姜鹏老师为我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带来一场主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与区别——在线课程《资治通鉴》导读教学经验与反思”的精彩讲座。该活动由我院历史系主任刘昌玉教授主持,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共20余位教师共聚云端,于线上参加本次活动。
姜鹏老师在本次讲座中,以其开设及教授的通识课程《<资治通鉴>导读》为中心,着重讲述了有关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兼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与区别。
讲座之初,姜鹏老师指出随着新的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模式的推广及青年学子的学习特点等,线上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既能够弥补线下教学的诸多不足,又能够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姜鹏老师表示由于课时有限,其会将历史背景、名人故事等基础性知识在线上课程中讲述,在线下课程中会侧重于对理论问题的讲解及课程小组间的讨论。在小组讨论及课程作业环节,会充分发挥硕博士研究生助教的作用,并以引用多少参考文献以及对参考文献的理解等作为该课程的重要考核标准。
之后,姜鹏老师表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课程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姜鹏老师还强调,通识课程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简单化,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实则是两种教育体系和两种教育思想,二者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姜鹏老师关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讲解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引起了参会者的共鸣。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历史系赵瑶丹教授、中文系张磊副教授和孙伟民博士相继就专业通识类课程及非本专业通识类课程的课程考查方式、课程内容设置及侧重、如何更为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等某些问题向姜鹏老师请教,姜鹏老师皆给予了非常精准的建议。
《<资治通鉴>导读》系姜鹏老师于2009年首次为复旦大学学子开设的通识课程,至今已经十余年,2018年后开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该课深得复旦大学各专业学生的喜爱,是复旦大学的“网红课程”之一,每学期选修该门课程的同学都在200人以上。此外,该门课程也是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易公开课、哔哩哔哩弹幕网、喜马拉雅、蜻蜓FM历史频道、网易等平台的线上公开课,受众极广,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
不知不觉间,近两个小时过去了,与会老师表示收获丰富、启发甚大。此次活动系我院为“打造有活力、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而开展的2022年教研活动展示周系列活动之一,我院将以此系列活动为契机,为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持续探索和努力。
(文/孙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