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东育为我院学子带来题为“‘主义’与‘利益’缠斗下的中共抗日战争”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历史系孙群郎教授主持,历史系教授冯定雄、赵志辉与近两百位学生在线聆听。
讲座伊始,韩东育以共产国际为纽带,串联起抗日战争前中共、苏共和日共的诞生与发展,并通过“安德森定律”由浅入深地阐释了20世纪上半叶国际纷争中,中日苏三国当局者基于地缘政治对主义和利益关系的处理。
其次,韩东育谈到日本的“防共容共”政策与中共生存状态。韩东育指出,尽管日本军在“百团大战”后意识到“共产军”的战斗力,但由于与南京政府的对决战略和对苏联的妥协战略远重于对中共的扑灭需求,因此出台于各种力量压制下的日本“防共”政策,反而使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外部力量的平衡牵扯和相互抵消下被有意无意地“隐身化”了。通过对《日苏中立条约》和抗日战争的进一步分析,韩东育得出,“防共”到“容共”的转变不单单是思想与主义的问题,更是结合国家对外政策做出的通盘性思考。
韩东育提到,相比于许多在“主义”与“利益”冲突时抛却“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始终不忘“主义”。对种种否定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历史贡献的情绪化缪论,韩东育从中、日、美三国角度予以批驳,并援引具体的历史事实加以佐证。
最后,韩东育将视角由历史转到现实,针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他指出今天的中国“德不孤,必有邻”,他坚信在世界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一定会走出国际关系的泥淖。
在提问互动环节,韩东育就“日本人民为什么对中日战争中的历史错误讳莫如深”“日本在二战后国家发展中的突破”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讲座最后,刘昌玉作总结性发言,对韩东育的讲座学术性予以高度评价。
(谢彦婷、徐怡寒/文 谢彦婷/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