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十六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殷晓杰教授。参会者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唐善生副教授、王倩博士,国际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鲁志杰博士等3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介绍本次论坛主题为“借代辞格的词汇化考察:以‘白刃’为例”,并对参与本次活动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请殷晓杰老师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殷晓杰老师进行了45分钟左右的汇报。首先,殷老师详细介绍了借代辞格词汇化的三个阶段,其次区分了借代辞格词汇化的表现形态,最后分析了“白刃”在借代修辞方式驱动下的词汇化过程。汇报结束,殷晓杰老师诚挚欢迎大家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促进论文下一步修改与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发言,气氛浓厚热烈。同学们率先发言,就例句选用与分析、语体对词汇化的影响、“白刃”出现的时间提出了疑问。
接着,傅惠钧老师对于成词标准问题的看法引发大家讨论,并与李艳芝老师、唐善生老师展开热烈的讨论。之后,唐善生老师提出相关建议,一是调整论文章节分布,细化对“白刃”的分析,二是就辞格词汇化的表现形态以及“白刃”的语义来源问题可再作辨析。袁昱菡老师建议对“白”的附属义来源,以及“白刃”其他借代义的发展进行细致考察。鲁志杰老师提出,词汇化三阶段的例子以及每一阶段如何进行界定,界定的标准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明确。王倩老师建议对文字部分用例进行注解,并可追加反例,增强说服力。王林博士对词汇化与语义演变的关系、借代和转喻的区分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傅惠钧老师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评:一是名称问题,“形式临时词”“形义临时词”如何表述更完善;二是词汇化阶段的划分,以及前词汇化阶段与词汇化阶段如何划分要做一个界定和论证;三是个案跟文章主体部分要有逻辑上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新思路,比如从古汉语“刃”的词汇化出发,考虑“刃”的源头与演变,放到“X刃”系列双音节词中考察;四是文章整体框架可以进一步出新。
综合各位老师、同学的意见,李艳芝老师对本期汇报进行了总结,李老师指出,作为新学期的首次活动,本次论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对新学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寄予新的希望!随后,殷晓杰老师对参会师生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会认真吸取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对论文作深入、细致修改。至此,本次学术活动圆满结束。
(文:张晓雨 / 图:周唅暄 / 审核:傅惠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