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仲伟民教授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社会经济史近年研究趋势——以区域研究为例”的讲座。中国史专业胡铁球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与。
讲座伊始,仲伟民教授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当归功于改革开放国家政策的实行。此后中国学术逐渐与政治意识形态相分离,至20世纪90年代真正呈现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繁荣局面。紧接着,仲教授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华南、江南、华北三个典型区域为例展开具体梳理与介绍。
谈及“华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历史人类学转向”,仲伟民教授围绕学术渊源、发展转折、研究成果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由“华南学派”到“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实践转向。仲教授总结概括了华南研究的特点与贡献:以“地方文献”与“田野考察”为核心,以历史人类学为旗帜,在中国史领域中进行新的深入探索,给中国史研究带来了一股清风。对此,他认为华南研究最核心的学术关怀仍是理解中国基层社会运作的机制,尤其是早期对于宗族组织的研究。
随后,仲伟民教授提到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成果突出,且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历史上经济问题的关注同样聚焦于江南。他强调,江南是测验理论、假说、范式的重要历史场所,不少中外学者将江南意义上的中国与世界(西方)的历史进程作出比较,其形成的整体性判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因此,检视有关江南史研究的“大问题”“大关怀”“大观念”,追索它们的学术源流及特点,能够为未来的研究趋势提供依据。
关于华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仲伟民教授分析道,华北区域虽已日渐受到重视,但依旧存在自身范围太大、概念不清、研究力量分散以及自明清以来区域经济地位下降等局限性。他表示,诸多因素导致华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影响有限,且留有许多待开发的领域。
讲座尾声,胡铁球老师作总结性发言,并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与积极交流,仲伟民教授就“关注宋辽金以来北方地区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之选题思考”“山东从政风气形成缘由探究”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文:余晓欣 / 图:刘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