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群谈“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前沿与问题”

3月17日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超群为我院学子带来题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前沿与问题”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历史系教授胡铁球主持,相关专业同学到场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高超群从现代化史观和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的兴衰切入,概述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历程。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四代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的潜心深耕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的代际传承与更替。



在历史研究方法方面,高超群特别指出,文献数字化以及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极大便捷了历史研究者的文献检索。在鼓励同学们综合运用各数据库的同时,高超群也对数据库关键词提取的片面性,大量无效信息的客观存在乃至检索体论文的论证严密性等问题作了分析。进而,高超群强调史料整体阅读的不可替代性,提出“做学问靠的是智慧和问题意识,而不是文献的堆砌”,倡导同学们自觉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对学术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为进一步深化同学们对经济学的认识,高超群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学术规范、写作方法等方面将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作了区分。高超群认为,历史学研究的前提假设是:过去的世界对未来的世界有影响,历史是连续的,但也是不可重复的。以清代粮价、地权和企业史研究为例,高超群浅析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领域与问题。



讲座尾声,高超群对中国经济史学的前景作了展望。高超群认为,全球史观与民族主义史观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需要重视;研究者的代际更替加快;中国经济史学的学术地图或将较大改变;数据库、GIS工具,将在根本上对历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化程度和社会科学化程度将有所提高;相关学者将持续对基层社会、区域经济体的关注。



提问互动环节中,在场学生踊跃发言。高超群研究员就“中西方经济史研究的差异性”“国家和市场关系”等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尾声,胡铁球老师作总结性发言,并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至此,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谢彦婷/文 夏挺阁/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