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近日,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陆续举办了人人学术报告会。会上,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分享学术成果,畅谈所思所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
3月9日下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举行。房栋老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十六位同学进行报告。
惠文珑的《“辽远的国土”与“荒废的园子”——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漂泊意识》以现代派诗人的漂泊为研究对象,将“漂泊”分为期待与想象、经历与体验和被迫停留三个阶段。卫俐米探析了徐志摩《轮盘》小说集中“你”之问题,兼论徐志摩小说的现代性。房栋老师肯定了其新奇的研究视角,并提出需进一步思考由第二人称带来的抒情性与诗歌是否具有共通性。胡旻悦对《春蚕》的经济与文学主题作出探究,她认为当经济运行机制进入到文本后,并没有削弱文章的文学性,反而表现出抗争的革命性。
会议最后,房栋老师对同学们的论文内容表示肯定,他鼓励同学们在进行学术写作、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亦要耐心打磨论文的结构、逻辑、语言和格式。
中国史
3月13日,中国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25幢302教室举行。陈国灿老师出席报告会并担任点评嘉宾。
会上,同学们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分别进行报告。朱睿思作了题为《西药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汤剂改良》的报告,她认为中药汤剂的改良历经“以中药为本参考西药之形制”“引进西方技术为汤剂服务”“融汇中西医之学理改进汤剂”三个层次观念的演变。吴晨露重点关注元初浙西宣慰司的置废过程,通过分析其背景与原因进而考察江浙行省体制确立的历史进程。朱展以IOR档案中的《喀什噶尔日记》为基础,结合“大角逐”的历史背景考察英俄在喇斯库穆问题上的隐性博弈,以及中国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最后,陈国灿老师依次指出各位同学在报告中有待提高的部分,建议同学们在撰写论文时要突出问题意识、运用多种史料佐证、注意细节。
世界史
3月14日下午,世界史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历史学科会议室顺利举行。钱磊老师应邀出席。该专业共十二名同学进行报告,其中两名同学线上汇报。
毛思齐的《19 世纪越南阮朝官修地理志的叙事变化》一文阐释了19世纪中叶法国殖民入侵后越南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做出的认识层面的调整。钱老师肯定其选题创新性的同时,建议加强对材料的文本分析。王杰重点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多边核力量”计划推动过程中的法美交锋,对法国的独特民族性与法美关系的特殊性展开讨论。对此,钱老师认为文章还需把握法美双方各自立场中最核心的诉求。丁嫣以十七世纪法国戏剧《熙德》为例,探讨十七世纪法国贵族对荣誉的重视及其背后变化与当时法国绝对君主制逐步建立的内在联系。钱老师认为该文章切入角度新颖,但以文学作品作为历史分析的主要素材仍缺乏说服力。
会议尾声,钱磊老师对本次报告会作小结,指出报告中同学们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并点明大家在学术上仍需精研努力的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3月15日下午,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学科会议室举行。李凤立老师应邀出席报告会,该专业六名同学进行汇报。
谢丹的《志谱中所载钱谦益佚文考释》考证了清代的《刘氏宗谱》和乾隆的《江阴县志》,并从中辑出钱谦益四则未收入《钱牧斋全集》与诸家补遗的诗文,为乾隆年间钱谦益诗文传播学等研究提供新线索。李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钱谦益佚文细致的考证,并强调论文撰写需简洁。王依佳的《晚明吴麟征“蕺山门人”身份的建构及其文化意涵》一文,对吴麟征“蕺山门人”的身份定位进行了讨论。李老师表示文中应多阐释吴麟征身份的“减法”,建议该同学明确题中主次关系。
最后,李凤立老师进行了总结,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修改、完善论文内容,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
中国古代文学
3月17日下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在江南文化会议室举行。崔小敬老师担任点评嘉宾,22级同学到场旁听。
曾啸阳《抄诗作史: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的“诗史”价值》一文探讨了全祖望辑纂的甬上诗歌总集中遗民故国史、浙东乡邦史和甬上望族史“三史”合一的性质。崔老师认为该文史料详实,但还应注意准确断句和释读。刘柏良的《吴趼人〈趼呓外编〉思想意蕴及其小说实践》对“怪现状”和“采风问俗”的游历笔法作出全面分析。崔老师对文章的创新性与逻辑性予以肯定。刘嘉欣注意到《杜诗详注》引用庾信诗文及相关史料较多的现象,总结了其中以诗解词、以境解句、以史注杜的基本风貌,进而探究其引注赘余、引文字讹、出处不明、穿凿附会的变貌。崔老师表示该文引证扎实,但“变貌”一词仍值得探究。
最后,崔小敬老师鼓励同学们不断开拓视野,并提醒各位同学需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注意核对引文出处和内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3月17日下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现当代文学学科会议室举行。信誉老师受邀担任点评嘉宾,该专业五位同学进行报告。
蒋庆梅以约翰·黑伍德《天气的戏》为基础作出报告,她认为《天气的戏》既反映了黑伍德本人对王权与议会关系的思考,也表现了都铎时期的社会思想。信老师充分肯定了该文写作的逻辑性与语言的学理性,并提议在论文开头界定相关思想概念。刘子沂的《大屠杀与集体记忆——〈归于尘土〉中的记忆书写与历史隐喻》一文,认为该戏剧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互文,艺术性地展现了在后现代语境下大屠杀如何作为集体记忆烙印在犹太民族的意识之中的现象。
针对报告内容,信誉老师对各位同学论文的选题价值予以肯定,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论文写作中注意学理性与逻辑性,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素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3月18日上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唐善生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22级相关专业同学到场旁听。
王红总结了“整齐/齐整”在词性、词义、功能和频次等方面的异同,她结合相关语料从历时角度分别描述了“整齐/齐整”的发展阶段并考察了两式的语义演变过程。唐老师认为可以从共时角度比较“整齐/齐整”的分布面貌等差异,在论述修辞动因时可以结合词语的差异并突显词语的具体修辞价值。戴雨薇同学从句法分布、语义及语义韵变化、使用情况、语义演变动因四个方面对“奇葩”展开细致分析,并剖析该词的演变动因。唐老师表示该文章可以进一步概括评价前人研究成果以强调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报告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顺利结束。最后,唐善生老师作会议总结,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
汉语言文字学(现汉、方言)
3月18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方向和方言方向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进行。刘力坚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
会上,章瑶瑶认为“大白”一词主要由“转喻构词”和“隐喻”的修辞因素形成,并预测了“大白”一词的未来发展趋势。刘老师对其研究角度与对“大白”一词的定性予以赞同,但也提出需厘清“隐喻”“转喻”等概念。针对梁丽月对徐家坞瑞安话的音系研究的报告,刘老师认为该文可以将所研究的对象与瑞安本地方言进行比较分析。章玲丹对“饼”“馃”“粿”三字之间的异同作出分析研究,从历时角度分别讨论了三字的词义演变。刘老师认为可以深入研究两词在南北的使用区别,并进一步细化内容。
会议尾声,刘力坚老师对同学们在学术上所做的努力表示高度认可,鼓励同学们不断开拓研究视野,探索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儿童文学
3月19日上午,儿童文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红楼会议室举行,倪玲颖老师、张颖博士应邀担任点评嘉宾。
会上,熊威以《从“美国神话”到“中国童话”——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在中国的译介与改写》为题,探讨《绿野仙踪》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变形与改写。方丽璇分别从意象的外在呈现与内在呈现两方面来阐释林焕章童诗的意象。孔铭慧通过解读《小坡的生日》中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顽童小坡形象,反思今天被商业文化、娱乐文化重新塑造的中国儿童的童年的社会现象。范荧莹以方卫平的研究历程来限定论文框架,梳理其在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评论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会后,倪玲颖老师对于同学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扎实的史料梳理、详实的作品解读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同时针对个别论文中存在的理论阐释、结构逻辑等问题提供了中肯的批评与建议。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3月19日下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人人学术报告会于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谭勤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
会上,王雨宁据江蓝生提出的“连—介词”这一语法范畴,对《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训世评话》三本书中的两大类的“连—介词”进行了比较分析。谭老师认可了其研究的细致程度,建议在论文中可以简单介绍《老乞大谚解》等书目。罗维所汇报的论文主要研究了《北京官话士商丛谈便览》中的“提溜、邀、定规”等十则清末北京话口语词,认为该书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曾衍银汇报了《南北官话汇编大全》的俗字举隅,分别对简省、增繁、改换和异写四种俗字类型进行举例说明。谭老师提议需选择更加复杂和陌生的俗字展开深入研究,增加论文的吸引力。
会议尾声,谭勤老师对本次报告会作总结,他在点明论文不足之处的同时,建议同学们要注意行文规范,深入思考自己的问题。
文艺学
3月19日晚上,文艺学专业人人学术报告会于文艺学学科会议室举行。赖勤芳老师应邀担任点评嘉宾。
陈思斯的《论徐冰〈引力剧场〉中意象、字像与书像的关系》细致梳理了字像、意象和书像三种概念,并论述三种概念的关系。赖老师认为《引力剧场》视角新颖,但还需深入挖掘意象和书像的关系。赵明惠带来了《红色经典的整合与颠覆——〈林海雪原〉及其衍生作品考察》一文,对红色经典作品重新解析,旨在学理层面强化对历史以及人性的把握,老师认为该文理论丰富。龚星月的《谈谈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对叙事学的几个阶段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区分。赖老师赞扬该同学论文的条理清晰,同时鼓励同学可以结合事例深入研究。
报告会尾声,赖勤芳老师高度肯定了大家的选题以及认真的学术态度,并从文章结构、规范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至此,我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人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此次活动不仅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分享研究成果、参与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的良好平台,也为日后学术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图:各专业提供 / 统稿:刘贤芳、邱小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