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历史,对话古城——记《宋史》《中国社会史专题研究》课程之地方历史文化专题学习观摩

3月29日,院历史学专业选修课《宋史》《中国社会史专题研究》90余名同学,在任课教师赵瑶丹教授的带领下,游访了金华市博物馆、古子城。在游览中,同学们学习了金华乃至江南地区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感受了金华的历史人文底蕴,在户外课堂中产生了系列启发。

悠悠婺州府,焕发地方历史文化教学的魅力。金婺争华之地,自古人文底蕴深厚,于宋都南迁后成为陪都,尤其南宋时期在继吕祖谦、陈亮、唐仲友后,“北山四先生”何王金许将婺学一脉推向顶峰。时光历经千年,婺风传承百代,宋韵润泽千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漫步婺州古城,处处可见宋韵风华。

南朝齐东阳郡太守沈约,于公元494年建造元畅楼,后因其于此楼赋《八咏》诗,故唐代时改元畅楼为八咏楼。八咏楼几经毁坏,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八咏楼扩建,将沈约诗刻于石碑。元明间屡次被焚、重建。现存八咏楼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一1820年)重建,1984年大修。八咏楼承历代文人题作,唐代严维,宋代李清照、吕祖谦、谢翱,元代赵孟頫等曾慕名前来登临题咏。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胡大海、明代抗日英雄戚继光曾登八咏楼检阅部队,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与清军激战中牺牲于此。周恩来于1939年在八咏楼下的八咏滩头召开过近千人的群众大会,慷慨激昂地宣传团结抗战的方针。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同学们纷纷登楼诵读,感受历史与诗歌的美妙共契,观摩八咏楼下留存的诗赋碑刻。“归来重整旧生涯,潇洒柴桑处士家。草庵儿不用高和大,会清标岂在繁华?纸糊窗,柏木榻。挂一幅单条画,供一枝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江南烟雨与名楼诗赋的结合,块块碑文凝聚历史的厚重,使同学们深感历史之悠悠。

在金华市博物馆,同学们详细浏览了金华从史前至当代的历史。“历史学视野中的金华大地”这一主题,受到重点关注。在志愿者的耐心讲解下,同学们考察了金华从上山文化始,历经先秦姑蔑国、秦汉六朝东阳郡、隋唐宋元婺州,至明清金华府的历史建制沿革,了解了诸如婺州窑、举岩贡茶、金华火腿、金华酒、金华罗以及婺剧等文化遗产。金华历史上,有吕祖谦、陈亮、唐仲友等南宋名儒大家,亦有邵飘萍、黄宾虹等近现代爱国人士;既有北山四先生的传道授业,又有其后世传人何氏三杰的不凡贡献;既有上山文化遗址,又有徐渭礼文书的重要遗存。当看到浙师大校园新攀岩场工地出土的“透雕花草纹白玉叶”时,全场不禁齐声发出感慨,金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我们间的距离顿时被进一步拉近。我们对金华,这座承载了大家求学之道的城市,有了更深的情感与联结。

 

 

千年婺风,激发地方历史文化学习的动力。金华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带给大家深刻的感官体验,还让同学们对历史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产生了丰富的灵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积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地方史,构成中国大历史,是时代变迁的缩影,自然是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从小切口的地方历史文化入手,更能引起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拉近教学情境的距离感。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究,可以打破教材与现实脱节的状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此,同学们纷纷表示,走出历史课堂,拓展课堂空间,将地方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寻访历史遗迹中对历史的感受更深刻,对本土文化的体验很真切。有同学说:“金华当地有不少历史名人,适当补充一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让我们用易感知的史实去理解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还有同学提出:“让我们历史系的同学,也能到博物馆当志愿者或实习,参与到地方历史文化的推介中,这样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很有帮助。”

考察活动突破了现有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历史课走进古婺州,开放式的课堂体验,充实、拓展了历史专业课。参观博物馆、游玩古子城这种体验式探究学习,开阔了学习视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直观体会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激发了将其融入历史课堂可操作性等问题的思考。这样的探索,不仅有助于专业学习,而且对历史教师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产生系列启发。

 

 

返程途中,每位同学还收获了一份小惊喜,一边品尝金华酥饼,一边还沉浸在一幕幕的历史场景中。品鉴地方美食,我们仿佛又一次融入到金华地方社会生活中。历史文化与特色美食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走,真是不虚此行。

卞正、陈涵琳/文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