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7日晚上六点半,“丁声树辞书编纂思想与《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实践”讲座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4-206室如期举行。报告人为中国社科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大型现代语文辞书释义研究”创新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人文学院院友、人文学院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大语言互动研究”课题组骨干成员杜翔研究员,讲座由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主持。人文学院殷晓杰教授、唐善生副教授、姜其文博士、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袁昱菡博士以及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硕、博士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一百余人参会聆听。
活动伊始,主持人傅惠钧老师对杜翔研究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他的求学和治学经历作了简要介绍。傅老师说,杜翔老师当年在母校读书时特别勤奋,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考上北大汉语史博士,毕业后分配到社科院词典编辑室工作。他的励志故事经常被用来激励在校学生。
杜老师接过傅老师的话,简要回顾了自己在师大艰苦求学的经历以及自学的经验与体会,以勉励在座的学子。然后,开启了他的专题讲座。
他首先介绍了丁声树先生的生平与成就、我国词典编纂的历史背景以及国内辞典编纂的概况,再从“词典总体观与体例创新”“汉字与词本位观”“汉字规范与语言规范”“音义雕琢与严谨学风”“人民至上与辞书情怀”“对当前辞书编纂工作的启示”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丁声树的辞书编纂思想及其卓越实践。
他说,丁先生十分重视词典的整体性,着力创新词典编纂体例并将其贯彻始终;在词典编纂中重视字的地位,注意字义的历时变化;重视字词的实际用法,尊重语言事实,忠实反映时代的语言面貌;以博古通今的学问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字词的注音和释义;其崇高人格和人民至上的情怀,充分体现在辞书编纂的实践中。杜老师说,“创新精神、深厚功底、严谨学风、为民情怀”,是丁先生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也给辞书编纂以深刻启示。在此基础上,杜老师提出建立“现汉学”的设想,并从对象、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就“现汉学”研究作了畅想和规划,同时介绍了他的“新时代《现代汉语词典》研究丛书”的计划与进展,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投入到“现汉学”的研究中来。
杜老师的报告,内容非常务实和扎实。报告中他引用了许多字词编辑实例,来证明丁先生词典编纂思想与实践,尤其是应用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贵图片和文字资料。讲座中,伴随杜老师充满感情的讲解,一帧帧泛黄了的丁先生为人为学的珍贵照片依次呈现,从艰苦岁月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到词典编纂几易其稿的手写卡片、油印稿件,引发在场师生的无限感慨与由衷敬佩!
讲座答疑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姜其文老师、李艳芝老师和部分同学分别就“词典编纂与口语对话”“词典编纂与融媒体语言”“词典编纂的动态在线模式”“词典义项与词性标注”等问题与杜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傅惠钧教授做最后总结,他希望在座的各位师生不仅要致敬大师,也要向站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前行、积极投身于词典编纂事业的学者们致敬,并同时希望有更多有志于语言研究和词典编纂的老师和同学投身到此项事业中去。最后,傅惠钧教授再次向杜翔研究员表示衷心感谢。至此,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报告会后,殷晓杰教授第一时间在“语林望道”群中留言道:“起点高、立意远、功夫深、视野广——聆听杜翔老师讲座有感。”众位师生一致表示赞同!
(文字:王玲峰、章芷榕、郑昕 / 图片:欧阳雯、蒋佳闻 / 编辑:周唅暄、李艳芝 / 审核:殷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