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邱永志教授“‘特区’视野下北宋四川的货币替代与金融创新”讲座

3月31日晚,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所邱永志教授受邀来我院讲学,并做了题为“‘特区’视野下北宋四川的货币替代与金融创新——纪念官方纸币诞生一千年”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历史系李义琼副教授主持,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边疆研究院萨如拉教授等出席和交流。

讲座伊始,邱教授介绍本次讲座所谈问题的三点源起:官方纸币诞生一千年的重要时间契机;“云大学派”关于宋代货币金融史研究的历久学缘;重新探讨北宋四川货币金融问题的必要性。

在宋代,财政运作体制具有传统其他王朝所不具备的某些创新,传统市场经济的发育空前繁荣,同时处于一个‘东亚民族大觉醒’的时代。”邱教授先简要介绍了宋代的背景,同时指出学术界关于宋代发展路径的理论阐释最为多元,令人十分瞩目,如“唐宋社会变革与中世纪商业革命”“宋代财政国家”、“宋代国家资本主义”、“宋型国家”、“保富论与富民社会”、“农商社会”、“近世民族国家”、“军事财政与财政性物流”等,足见宋代的某种独特性。其后,邱教授借鉴“特区”的概念,表示北宋前中期的四川也具有“特殊政策区”的实践表现、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护商轻税的理念与政策、相对自由宽松的经济政策、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与“便宜行事”的权力、“强干弱枝”与弱化四川割据自固的军事策略等方面。

作为“特区”的四川有着堪称强劲的经济发展表现,这可以从商税、茶产量数据等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内部不平衡但总体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内部层级市场体系发育较为完整,同时存在着内外双循环的贸易格局,展现了该地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其次,邱教授针对四川单一铁钱特殊货币区的形成,以及其中的铜铁钱替代问题,指出“宋廷将四川地区转变为单一铁钱区,并非完全由于政府的政策所致,而是内在不自觉遵从了经济规律”。邱永志教授总结本地铁钱替代铜钱的原因,“他们运用政治强力维持边界流通,不自觉遵从了格雷欣法则的逻辑,持续抬高了铜钱的价值,瓦解了铜铁钱稳态流通的秩序,最终得以形成单一的铁钱区”。铁钱的价值历经波折逐渐走向稳定,并取得溢价流通的现实,表明该地铁钱的地位已牢牢稳固。铁钱区的形成是交子衍生的重要契机,而交子的引入,实际进一步稳固了铁钱作为基准货币的角色。

对于“交子为何独独衍生在北宋四川”这一世纪之问,邱永志教授援引学界之前的综合性观点“铁钱支付不便”、“商品经济发展所致”、“信用手段的借鉴”、“造纸、印刷术的发展”以及最新的“北宋经济掠夺导致高位货币的缺乏”等,进一步阐释他的新观点。他认为,只有在比较的视野中可能抓住交子诞生的关键契机,“与东南地区比较,四川作为经贸‘特区’,恰恰因自由商贸的环境而缺乏财政性金融网络”,导致四川地区必须通过内生模式来寻求替代产品。同时,茶商资本的积累及其向金融业的发展转向,也是隐伏在交子发育中的重要因素。

10世纪末,交子诞生后,先后历经自由私交子发行、十六户联合作保发行、官交子发行三大阶段,各阶段俱发展出相应的信用制度来维持其运行,各阶段也存在无法避免的内在矛盾,导致其不断向前演化。邱永志教授解说官交子阶段的特性,指出:“在这一阶段,交子有固定的面额,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规范制度,彻底摆脱信用票据形式,成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信用纸币。”

最后,邱永志教授比较了北宋中国交子与近代早期英国银行券的发展,阐释二者演变路径的内在相似性,认为四川交子的演变逻辑在世界金融史上具有学理的共通性,确实是值得珍视的一项制度遗产。

李义琼老师肯定了本次讲座的学术价值,同时对邱永志教授的学术研究精神表示高度钦佩。她指出,邱永志教授将四川交子的发展放在特定时空去分析,不仅看到了纸币与铜铁钱,货币与商业、财政、军事等的互动,而且将四川货币与其他地区货币的发展进行比较,不仅对宋代纸币的核心史料进行深入解读,而且将对该问题的分析提升到了货币理论层面。其对比较法的娴熟应用,包括进行宋明货币比较、北宋交子与近代早期英国银行券的比较等,不仅对当下的历史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且是突破断代问题断代研究壁垒和使中国史研究具有全球史视野的关键。邱教授是学历史出身的,但其广博深刻的经济学素养皆自学而来,这种勤奋认真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同学们从宋明纸币政策、格雷欣法则与北宋四川铜铁钱兑换比率等方面,积极提出问题与邱教授进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金佳怡、陈欣怡/文 叶一涵、夏挺阁/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