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读人生”系列活动之孙伟民:共语与失语——试谈AI写作与文学的未来

3月31日晚,我院于23-201教室开展共语与失语——试谈AI写作与文学的未来”约读人生主题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邀请我院教师孙伟民作为嘉宾,部分汉语言文学历史专业学生线下参与,百余名本科生在线聆听。



交流活动伊始主持人以美国学生使用ChatGPT取得高分的案例引入关于AI写作的讨论在座同学积极分享自己对AI写作的体验与感受



通过阅读比较多篇著名诗人和AI写作的诗歌作品同学们共同探讨发现AI写作与人从情绪出发的创作存在本质差异是从一定的素材库中寻找原有意象并排列组合的产物,存在缺乏逻辑性、创造力和情感表现受限制、文字堆砌等不足



提及AI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以及“AI做粗加工,人类做精加工”的未来写作模式猜想有的同学认为AI借助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可以轻松便捷地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文学文本,这是任何文学批评家都无法企及的超级计算能力也有同学提到AI写作模式化严重缺少正确三观和是非辨别能力,无法真正做到延续人类文明若交由AI做文本粗加工,将存在文本借鉴抄袭的责任承担问题,文章割裂感也较强



经过讨论大家普遍认同AI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写作效率的工具性价值也提出了其缺乏人文性的根本问题。

孙伟民邀请在座的同学谈谈对文学的理解有同学认为文学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一种精神慰藉还有同学补充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




孙伟民进一步延伸道“如今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参与到了与AI有关的世界人的创作和AI写作的边界不断模糊化”在市场导向下必然有一部分人选择走捷径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情感,文学的魅力在于人的情感表达,优秀的作家更能体会到人作为文学主体不可替代性。

在如何科学利用AI写作的问题上孙伟民从学术和文学两方面解释了应有的底线。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孙伟民表明,自己不能接受学术论文由AI代笔。而在文学创作方面人们往往能接受机器生产出来的其他产品,不能接受机器生产出来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文学是浸透了人的情感有底线的



交流活动的最后,孙伟民留下两个有关AI使用和人类情感的问题引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本次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AI人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余澍/文 吴艺/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