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我院黄灵庚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文海》《明文案》《明文授读》及张宗祥《增订明文海》整理与研究”结题鉴定会于行政中心多功能会议室举行,浙江省社科规划办主任董希望,原副校长钟依均,社科处处长冯昊青,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陈玉兰,课题组成员黄灵庚、慈波、陈开勇、孙晓磊,专家组詹福瑞、左东岭、肖瑞峰、徐正英、郑利华、周绚隆等出席会议。会议由董希望主持开幕,詹福瑞主持各项议程。
会议伊始,钟依均向莅临我校的专家、领导致以热烈欢迎,并对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文海》《明文案》《明文授读》及张宗祥《增订明文海》整理与研究”的课题概况作简要说明。
首先,由黄灵庚作结题报告,他从课题立项、研究重点的确立、文献古籍的搜集、校勘过程、研究论文的撰写等方面,对课题组的研究予以总结。《明文海》课题组经历种种困难,全面搜集海内外相关文献,历经9年的艰苦工作,形成了最终成果:整理本《明文海》(800万字,12700多页校样稿);中期成果:《明文海丛书》影印本(全67册)、《明文案丛书》影印本(全30册)。课题组人员在整理《明文海》《明文案》过程中,撰写研究论文,发表学术观点,纠正当下研究《明文海》所出现的文献错误,并对黄宗羲《明文海》的编纂过程和传抄情况提出新见。
黄灵庚指出,《明文海》整理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研究初期,他注意到,《明文案》和《明文授读》的内容与《明文海》有大量重叠部分,而张宗祥的《增订明文海》与黄宗羲编订《明文海》的本意不合,于是决定将文献整理的重心转移到《明文海》上,对《明文案》和《明文授读》删重补异,作为附录。
随后,慈波就《明文案》与《明文授读》的整理工作进行汇报。在古籍的搜集方面,慈波分享亲赴天一阁、文溯阁,乃至前往台湾、日本搜集散藏文献抄本的经历。而课题组最终定天一阁本为《明文案》底本,康熙刻本为《明文授读》底本。在校勘和句读方面,慈波提到,不同抄本之间文章、作者的差异极大地增加了校勘难度。此外,课题组对有目录而无正文的文章的补遗,也做了大量整理工作。
陈开勇在张宗祥《增订明文海》的动机、时间、方法、内容、价值以及不足这六个方面作具体汇报。陈开勇指出,张宗祥编《增订明文海》是因为他认为《明文海》的分类定名和分类次序有待商榷。张宗祥在实抄《明文海》5723篇文章的基础上,新增1080篇。新增的内容有张宗祥的点校、案语(包括作者小传、文评点等)等。陈开勇认为,《增订明文海》具有“补全有明一代的文献”的价值,但张宗祥的增补不符合黄宗羲“存一代文献”的原意。
课题组汇报完毕,与会专家依次对课题成果予以评定并给出建议。
左东岭首先对课题组底本搜集的完备性和点校工作的完整性、专业性给予高度评价。其次,左东岭特别肯定了黄灵庚以一己之力高质量完成《明文海》点校工作的重大贡献。此外,左东岭认为,尽管《增订明文海》背离了黄宗羲《明文海》的编撰理念,但就明文研究而言,仍存在点校价值。最后,在学科发展上,左东岭建议我院经由此次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展对明代总集的思辨性研究,并期待我院对我国明文研究做出建设性贡献。
郑利华高度赞扬了黄灵庚及其课题组成员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对课题组穷尽式的调查方法以及集中点校《明文海》决策的合理性,郑利华均表示肯定。针对课题成果,郑利华认为,整理本出版后,点校应长期坚持、不断打磨。
周绚隆对《明文海》的整体质量和出版水平表达了充分信心。此外,周绚隆提倡深度整理,鼓励文献的基础研究,增强文献整理出版物的实用性、工具性。
肖瑞峰评《明文海》整理本为古籍整理的精品,“网罗无遗,文献齐备;精校细勘,质量上乘;学术为本,锐意探索”,不仅具备高超的学术水准,更从学理层面,对既往的研究成果有所推进、提升。
徐正英特别肯定《明文海》整理本正文与附录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对我院师生的治学态度予以赞赏,并进一步肯定了文献深度整理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詹福瑞作总结性评点。黄宗羲的《明文海》《明文案》《明文授读》及张宗祥《增订明文海》,这四种古籍是黄宗羲等学者为传承明代文脉,遴选明文精华而编辑的明文总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是清代以来浙东学派的重要文献,是研究浙东学术及其文献传承的必读之书。但这四种书,深藏于国内各图书馆或博物馆,此前无人将其整理出版,是浙东学术文献史与明代文献史研究的一大空白。而此次项目组对《明文海》的整理,文献校勘精细、确切,点校规范,为整个学界进一步研究明代文献树立了榜样,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明文海》《明文案》是研究明代政治、历史、社会、学术、文学的必备文献。该项目首次整理,难度极大,但课题组本着对学术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认真对校,点校精良,符合古籍整理规范,为近年来古籍整理优秀成果,同意结项。
至此,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