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晚,我院“编校三人谈”访谈会于25幢202教室展开。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省历史学会秘书长徐立望,《中国农史》编辑部副编审胡文亮,商务印书馆资深编辑史慧敏受邀出席,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交流。
访谈会伊始,徐立望结合自己本科、硕士以及博士期间关于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幽默地分享选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机遇。
谈及进入编校行业的契机,胡文亮笑称从图书馆领域转向编校行业是“命运的安排”。随后,史慧敏则对有志于从事编校的同学提出“关注心仪的出版社公众号,收集招聘、实习信息”的建议。
针对同学们平时论文写作的编校工作,徐立望鼓励在座同学提高自信,生动表明“只要坑挖得足够深,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紧接着,胡文亮、史慧敏结合自己与毕业论文的故事,提议同学们可以多运用图书馆资源与软件辅助编校工作。
“《中国农史》跟其他期刊一样,遵循三审三校的流程。”胡文亮以《中国农史》为例向大家介绍期刊编辑初审、外审、复审以及定稿会环节。史慧敏以编辑看稿为界限,详细讲解了图书如何“从作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以及检查样书、确定入库等工序细节。
面对“该如何将问题意识融合进论文的写作中”的提问,徐立望提出运用核心材料、多层次史料以及培养全局观的重要性。
“不要出现错别字,标点符号规整,字体大小统一,每一项都要注重。”徐立望强调文章的规范格式,提议“请其他同学帮你检查文章”。
接着,史慧敏就“如何端正校对态度”指出提高知识储备、积累技巧与方法的要求,也对“如何减轻校对工作”发表自身见解。
从出版界对敏感问题的规定、文献引用规范、如何提高引用准确率、长论文的编校工作到投稿方法和技巧,三位老师结合实例,从各自专业领域将经验倾囊相授。
提问互动环节中,有同学从职业生涯选择的角度咨询“硕士生进入高校期刊系统的状态”。史慧敏联系自身工作经历,将编校工作的苦乐与收获娓娓道来,并表达对同学们在编校中实现自我成长的期许。
最后,王荣华教授从“端正态度”“掌握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相信此次访谈会一定能帮助同学们提高论文书写能力,改善编校方法,向尽善尽美的境界不断靠近。”
(江一倩、叶听雨/文 吴艺/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