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岳峰,于24幢历史学会议室为我院学子带来题为“‘寓称量于计数’——中国古代铜铸币的计量问题”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历史系主任李义琼主持,相关专业同学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胡岳峰从钱币学、货币史、货币学的概念界定切入,引出“中国古代铜铸币是称量还是计数”的问题。胡岳峰提到,古代银两以称量计量,银元的计量兼称量与计数,铜钱则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计量方式。
为使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铜铸币的演变历程,胡岳峰结合实物资料,简述我国古代铸币自先秦、秦、五铢钱时代、通宝钱时代、宋、金元时期到明代的流通、兑换、使用方法。同时,胡岳峰对实际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大小基准钱并用”“政府定价”“虚值大钱及基准钱变换”“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作介绍和分析。通过对我国古代铸币的简要回顾,胡岳峰指出,唐宋以后,小平钱作为基准钱基本被默认;折钱不一定就是虚值大钱,需要考虑到小平钱的铸造成本,且官定价与市价也存在分离与统一的不同状态;短陌被广泛运用并具有多种形态;原有铜钱问题如形制无法完全统一,古今钱、大小钱并用等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层叠累加地出现铜铁兼行、人为划分货币区等更多问题。
接着,胡岳峰将视线聚焦到清代。通过援引众多史料和学界权威论说,胡岳峰归纳得出,清代由于钱价衡量的外部化、钱价计算的复杂化、银计钱价产生的过程化,形成了“双轨-多元”的铜铸币价格。由于铜钱计值复杂,市场必然会产生类似虚银两的虚钱以便计算,或者由国家真正统一货币。
最后,胡岳峰回到对中国古代铜铸币计量问题的阐述上。胡岳峰强调,中国古代铜铸币虽可计数,但无法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计数货币,未完全脱离称量属性。铜钱的计数和计重使用背后是信用承担问题,金属铸币的内在价值是基本保障,政府铸币信用是附加值,信誉越高,其铸币越可信用化并被计数计值,直至变为纸币。在铜钱市场价格的确定方面,计数、称重、通约折算、短陌、串钱惯例等因素需要被综合考虑。针对我国古代铜铸币流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胡岳峰也提出了加以解决的办法:丢掉历史包袱,引入合适的近代货币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
讲座尾声,胡岳峰就“民间借贷中的钱币选用”“票号间跨区域的白银出纳”“基准钱与通用钱的界定”等问题逐一为在场同学答疑,李义琼结合相关回答进行总结。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谢彦婷/文 陈姝伽/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