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我院历史学第八、九届卓越教师班学员在赵志辉、陈彩云、姚建根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武义一中,开展历史教学研究活动。在浙江省正高级特级教师章国好的带领下,卓越班师生参观了幽静秀丽的校园环境,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午二时许,武义一中教师朱虹莉以公开课形式,讲授高中历史选必一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卓越班学员们认真观摩学习。对于这样一节内容体系庞大的课程,朱虹莉在教学上进行详略的取舍,她特地选取丰富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英、美、德三国社保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课后,卓越班学员们与朱虹莉就公开课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互动。朱虹莉指出,在设计本课时,她选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重要原理作为内在的逻辑主线,成为整堂课的“课魂”,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经过几位老师的交流和指导,卓越班学员们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通过疫情背景的导入体现中西制度的差异”这两个问题,有了深入的体会。
下午三时四十分,章国好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我院历史学本科生带来题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的微讲座。在讲座伊始,章国好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叩问在座师生。章国好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达生达己”,即有助于学生终生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在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与时间配置上,章国好以一首歌作类比,将前奏类比“导”,主歌类比为“学”,间奏为“练”,副歌为“评”,指出一节好课应当达到“心里有学生”“眼里有课标”“教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四个高度。
接下来,章国好围绕“一节好课的样态是怎样的”这个核心问题,解读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外显性表征,即“有法有度”。章国好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为大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法为三法、度有六度”。“三法”即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循序渐进三部曲。“六度”即有梯度,注重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知识的内在逻辑;有高度,注重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广度,注重《纲要》与选必、初中与高中以及中外三个维度的融通;有深度,注重培养深厚的学术底蕴,把零散的知识,从点到线及面,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有温度,以“五四”精神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家国情怀的升华与熏陶;有效度,以德治与法治为例,注重材料与时间轴的结合使用,缓解历史断裂感。
在师生互动的环节,章国好以《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课为例,让卓越班学员们对两个课例进行批判性的探讨。学员们就课件设计排版、材料的使用与挖掘、国际格局中蕴含的两极趋势等多个维度各抒己见。
最后,章国好以自编出版的《历史高考知与行》《浙东明招文化》相赠,寄语学员们要积累历史底蕴,为不久以后走上历史讲台、成为一名卓越的历史教师而不断努力。
在本次研学活动中,第八、九两届卓越班学员们踊跃参与,和中学一线教师积极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历史学专业将中学研学活动作为师范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不断探索高校—中学—地方教育部门“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新形式。
(孙佳丽/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