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遗产》辽金元诗文研究论坛(2023)暨“丝路纪行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在浙师大举办

5月1日-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承办的《文学遗产》辽金元诗文研究论坛(2023)暨“丝路纪行文学与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图文信息中心7楼会议室举行。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钟依均,《文学遗产》代理主编孙少华、编审马昕,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胡传志等出席开幕式。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大会。

钟依均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浙师大的基本办学情况。钟依均指出,10—14世纪的辽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高峰时期之一,是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和历史节点。辽金元时期的文学,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文明中的重要构成,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相信通过各位专家智慧火花的碰撞,辽金元文学研究必将产出累累硕果、迈向更高水平,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风采与现实意义也必将得到更加生动的呈现与展示。

孙少华在线上发表致辞。孙少华指出,辽金元的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很难突破的领域所在,辽金元是块亟需深度开发的文学宝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辽金元文学的研究中,一是要结合文本细读进行深入研究,展开对于文本的深耕细作;二是要将辽金元文学放入中国文学的系统中去研究;三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中国化背景下探索研究的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7位代表专家做了主旨报告,他们着眼于辽金元诗文,从不同切入点带来了既生动又深刻的分享。本次会议还设置了4场研讨会,3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本次学术研讨会将辽金元诗文论坛与丝路纪行文学、文献等主题相结合,既符合辽金元诗文发展和研究的时代背景,又与浙江师范大学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的研究宗旨密切相关。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可推动辽金元诗文研究以及丝路纪行文学与文献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和研究院的知名度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