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上,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社科名家”,《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伟昉教授于24幢407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汤显祖:时代价值与文学意义”的讲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郭晓霞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的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李伟昉老师以世人评价汤显祖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进入讲座主题,后就其生平经历展开介绍。在科举之路上,尽管仕途坎坷,汤显祖还是拒绝攀附权势,这彰显了他做人的基本价值取向。李老师充分赞扬了汤显祖的高尚人格,建议在座同学要明辨是非,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对于汤显祖诗歌的时代价值,李伟昉老师认为坎坷的仕途造就了其丰富的阅历和独到的视角。比如《香岙逢胡贾》既记录了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写尽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李老师指出,汤显祖不仅注意到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发现西方的经商方式已开始影响到澳门周边的沿海地区。对此,他以《看番禺人入真腊》这首诗举例,认为该诗揭示了商品经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的经济特征。
随后,李伟昉老师对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深入剖析,提出该作品应是最早出现澳门风光的中国戏剧作品,剧中所写的“多宝寺”即是当年澳门的圣保罗教堂。汤显祖的澳门之行不仅留下了记录澳门异域风情与华夷贸易的诗篇,也使《牡丹亭》因烙上澳门印记而独具韵味。基于此,李老师表示,同学们对世界发展态势需要保持警觉。
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李伟昉老师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在国内与国际态势上,李老师认为二人生活的时代具有极高的相似性,都面临着解放个性的历史使命,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具有相似的思考,从而造就了人类文化的可通约性。在艺术审美的表达方式方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创作上都钟情于梦幻、浪漫的超自然描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梦”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但由于东西方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审美趣味等明显差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创作自然又呈现出了特有的鲜明特点。
讲座尾声,郭晓霞老师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并作总结性发言。在提问互动环节中,李伟昉教授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并且鼓励同学们既要树立文化自信,注重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也要保持宏观意识,以比较的视野来分析同时期的作家和作品。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邱小萌 / 图:樊润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