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余开亮做客我院,于四楼文艺学会议室带来题为“魏晋人物品藻的观看美学”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李震老师主持,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余老师就“为什么魏晋时期观看人物或是人物品藻成为一个现象”的问题,对魏晋观人方式的转换展开详细阐释。
结合《世说新语》《人物志》等著作中的人物材料,余老师在比较三种观看方法时指出,道德性观看是通过多方面的考察获得对人道德品性的认知,实用性观看是通过对人的身体与五常、五行的类比判别人的才能,而审美性观看则是对一个人进行美学上的鉴赏。“魏晋人物品藻以一种审美性观看,去获得对人的风神的感受,并借此打开一种审美观看之意义。”
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关于如何观看人物品藻,余老师引导在座学生:“一个生命的构成,是亦阴亦阳、亦虚亦实,我们既要关注他的实,还要关注更根本的虚。”在魏晋士人眼中,一个现实的个体生命能否被欣赏,需由作为生命机枢、生命本质的虚灵性之神是否高致决定。
谈及“以形观神”“遗形观神”两大观看方式,余老师认为前者不仅要求被看者形神一致,还要求观看者具有见貌征神的想象力,而后者则对观看者提出“目视心观”的更高鉴赏力要求。
针对魏晋人物眼中的风神,余老师结合王戎、谢尚等人物品藻,分享个人美学见解:“风神是生命自然本性所流淌的个性美,魏晋名士对‘神’的鉴赏主要是指对生命天性所呈现出的种种原发生命活力的欣赏。”
“在可逆性审美观看中,看与被看者都在打开各自生命的本真存在,成就彼我双方生命本质的一体共存。”余老师提出审美性观看的价值意义,即它不应被简单理解为一种日常观看,而应是观看者与被看者的生命本体存在之探询和状态之转化。
人物品藻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出发点,余老师以《倪瓒像》等三幅绘画作品为例,带领在座同学在鉴赏中发掘审美性观看对绘画精神的影响。
提问交流环节中,有同学询问魏晋观看人物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有何意义。对此余老师指出,现代的观看方式与魏晋时期相比变得更加复杂,但“风神”仍旧可寻且依然是值得肯定与欣赏的。结合日常生活经历,他鼓励在场同学通过读书、行万里路等提高自身修养,运转自己的“风神”。
此次讲座内容精彩,使在座的同学收益颇多,增强了对魏晋美学的体会,尤其是加深了对魏晋时期审美性观看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江一倩/文 寿恬宁/图 来源:人文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