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2023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顺利举行。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郑晓芹老师对本次答辩工作做出了全面的组织安排,并对全体答辩秘书进行了秘书工作培训。答辩秘书根据培训要求认真准备,收集材料、调整与确认答辩安排、及时向师生双方传递资讯,清理答辩会场并做好答辩会议记录,整理汇总答辩材料等,力图为本届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答辩环境。本次答辩会共十个专业的同学在会上对各自论文进行陈述,相关专业老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出席本次会议,答辩现场井然有序。
儿童文学
答辩会上,儿童文学专业的同学分别对论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和外审后的修改情况进行精要介绍。曹慧娜《论大卫·威斯纳图画书中的游戏世界》资料翔实、分析细致、语言顺畅,从游戏的表现形式、形成过程、画里画外的意义指向等角度切入,解码大卫·威斯纳的图画书,剖析其游戏背后所蕴含的审美、哲学与教育价值,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胡佳欣敏锐地捕捉到了“魔法”在特里·普拉切特“实习女巫”系列小说中的书写,借由魔法空间叙事研究,探讨作品中以女巫为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陈怡对洛伊丝·劳里作品中独特的“记忆书写”进行审视,从记忆危机、权力形塑集体记忆、记忆复苏等方面探析文本,体现了较强的理论功力。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答辩过程中,老师们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同学们的论文作出了选题新颖、语言流畅、论证充分与结构合理等高度评价,并对各篇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修改建议。忻雨帆的《大城立裕小说中的战争书写研究——以小说集<鸡尾酒会><普天间>为例》视野独特,内容充实,老师们认为该文章所涉及的冲绳文学研究有助于探索与补充我国同周边国家、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李伟昉老师围绕“戏剧文本的剧场呈现”这一问题与林立展开充分探讨,他表示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将本学科作为研究重心,切莫偏移。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专业的九名同学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他们依次汇报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重点陈述了外审后的论文修正情况。邵倩倩的《吕祖谦音注书之直音研究》一文以《吕祖谦全集》中“音注类”所反映的汉字注音“直音法”为目标,细致梳理全部注音材料。答辩委员们认为该论文归纳出了吕祖谦所用直音的音韵特点,对促进和完善音韵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李明月的《殷墟甲骨卜辞省略句研究》从语言学视角出发,着重以“对话省略”的形式对甲骨卜辞中的省略句进行全面描写与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卜辞省略的成因。周志锋老师认为,仍需深挖甲骨文卜辞省略与传世文献省略之间的差异问题,建议对文中的三种卜辞展开横向对比,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方言)
答辩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汉语言文字学(方言)专业的同学们以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语言呈现自己的毕业答卷。期间,祝樱子、何婕蕊分别以《浙江金华水碓基江淮官话方言岛研究》和《浙江湖州黄芝山**话研究》为题,对浙江省境内的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方言岛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描写与分析,将其与迁出地方言和周边吴语进行共时比较研究。这既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濒危方言提供了丰富语料,也有助于探索和完善方言接触与演变方面的相关理论。汇报结束后,老师们肯定了六位同学的学术能力,并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同学就各自论文展开汇报,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并对主要问题作出回答。杨莹的论文《革命·改造·创作——论解放区“文艺下乡”运动》在当前学术界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锐意开拓,以革命、改造和创作为关键词,对解放区文艺的文化下乡运动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研究,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学术探究勇气和创新热情。该论文将延安文艺下乡运动置于五四以来的思想史图景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实现宏观考量,老师们纷纷对此表示认同。李培煜的论文《王小波小说空间叙事研究》以王小波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叙事空间对人之生存状态的反映、小说空间书写的内涵和作者对小说诗学的追求。老师们评价该论文选题别致、逻辑清晰、引证资料翔实。
世界史
世界史专业的同学们细致阐述了各自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材料来源、研究方法、论文框架、结论与创新等内容,并就论文的缺点和疑问与答辩委员们进行深入交流。老师们肯定了焦文瑶的《20世纪初越南的民族叙事与民族主义建构——以新式史地读物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同时表示该论文的格式与结构等细节处还需仔细打磨。陈昕的论文《20世纪初乌干达昏睡病防治研究(1901-1910)》材料详实、行文流畅、创新性与学术性并重,对20世纪初乌干达地区的昏睡病防治展开了深入研究,得到了老师们的连连称赞。
中国史
中国史专业的十七位同学分两组进行答辩,同学们分别从论文的选题缘由、创新点以及对外审意见的自我反思三个角度进行简洁陈述。对于丁美琦的《清代“七折钱”惯例探究——以南方各省为中心》,老师们认为其成文难度较大,但学术价值高,对货币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意义。何亲青的《制度在村:晚清至民国金华民堰类水利户的登记与运作》搜集了大量民间珍贵资料,开展田野调查,对近代水利户制度提出了新见解,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中国古典文献学
答辩会上,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六位同学始终秉持谦逊的态度与老师们汇报交流。姜泽彬的《徐乾学年谱新编》在汇辑相关文献、整理稿本等新材料的基础上,对徐乾学研究资料作出系统性的搜集、梳理、提炼与阐发。老师们认为该论文在文献材料的整理考辨方面可圈可点,在文章结构的整体安排上井井有条,显示出了扎实的文献功底与良好的学术素养。马超仪的《宁波方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系统梳理历代宁波方志,以期呈现宁波方志中保存的浙东学术谱系,为研究宁波地区古代文学文化现象提供了文献支撑。老师们对此表示了高度认可,并就文献整理、术语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现汉)
会上,同学们热情饱满,为老师们呈交了自己硕士生涯的最后答卷,整个过程论辩热烈。曹雨婷在《现代汉语祝贺言语行为研究》一文中将言语行为研究与语体语篇研究相结合,答辩委员们认为该论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娄慧敏的《社交媒体时代的节日祝福语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语料分析等方法,考察社交媒体时代下汉语节日祝福现象的特点,探讨节日祝福语和节日祝福行为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老师们纷纷称赞该论文的选题和结构,同时也提醒该文需注重抽样调查的分类理据化,并建议补充访谈内容以使文章更加充实。
文艺学
文艺学专业的八位同学围绕论文选题缘由、选题意义、主要内容等方面与答辩委员们展开深入交流。陈雅婕聚焦方薰的画、诗、书三类论著,以“艺术沟通”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方薰的艺术理论,对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吕心瑜的论文《楚帛书的审美文化研究》对楚帛书的整体情况进行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楚帛书的审美秩序并探析楚人的审美意识。她从对文字、字形和意义的讨论中引出审美问题,角度新颖,阐释了楚帛书神话艺术中的生命意识,分析了其艺术图示,探寻了其中的审美文化史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同学认真严谨地就各自论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屈超峰的《南渡士人郑刚中研究》总结了宋室南渡时期的重要士人郑刚中的生平家世与政治思想,并对其文学作品作出了细致严密地探讨。该论文兼跨文、史、哲领域,更从《浦阳石氏宗谱》中辑得《可友亭记》轶文1篇。吴莉娜的《周伯琦诗文研究》一方面运用古典诗文研究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另一方面借鉴了文学地理学、权力话语、身份认同等理论术语和相关方法,全面解读了元代中后期周伯琦的诗文,既深化了论题,又使论文更加出彩。齐胜利的《佛教文学视域中的楚石梵琦诗歌研究》以楚石梵琦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并试图在“佛教文学视域”中对楚石梵琦加以考察,老师们认为该论文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勤劳的学习精神。
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毕业答辩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象征着人文学子迈出了学术道路上坚实的一步。从论文选题的确立、资料的搜集整合、框架的打磨,再到撰写、修改、完善与答辩,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亦是一个收获的过程,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此次答辩过程客观公正,严谨规范,为进一步提升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亦为毕业生的硕士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下一段人生旅程即将开始,祝愿2023届毕业生永远保持热爱,忙而不茫,前途广阔!
(文图:各专业答辩秘书提供 / 统稿:邱小萌、穆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