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文学地理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大兴教授于24幢417教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兼谈个人的学术经历”的讲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邱江宁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同学于线上线下积极参加。
讲座伊始,曾大兴教授以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为角度切入主题,通过自身的学术经历来介绍其建构过程。回顾关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写作道路,他将其分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体系建构和传播推广四个阶段。随后曾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分享了个人发表文章的学术经历,他谈道:研究文学地理学不能仅仅考察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而是要将研究重点置于文本的考察之上。对于文学作品的考察,他强调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地域性与空间结构,以此来启发读者采用其他角度看文学,即由传统的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在时空结合的层面上重新审视文学,发现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领略文学的色彩斑斓之美。
谈及考察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老师提到一个学科的成立与否关键在于有无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总结为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文学,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影响文学等等。其中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囊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和自然灾害等要素,人文环境涵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宗教、风俗、语言等要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它们的各个要素,都能对文学构成影响。
关于气候影响文学的中介问题,曾老师认为,气候不能直接影响文学,它必须通过物候来产生影响;物候也无法直接影响文学,它必须以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为中介。物候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气候具有周期性和地域性两个突出特点。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使得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物候现象。物候和文学家的生命意识的实质都是时间问题,不过前者所反映的是季节的迟早和时序的更替,后者则是文学家对自身生命和时间的一种自觉。正是“时间”这个节点,将二者有机联合。曾老师概括道:地理环境影响文学,是其中的地理物象或地理事象,通过应物斯感或缘事而发机制,再经由文学家的气质与人格等,最后作用于文学创作。
讲座尾声,邱江宁老师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并作总结性发言。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地交流提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曾老师对“晚清岭南与江南的文学互动”和“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等问题进行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邱小萌 / 图:余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