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演变与社会变迁——记“语林望道”论坛第二十次学术交流活动

2023年8月30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二十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科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袁昱菡博士和孙浩峰博士,主持人为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唐善生副教授、姜其文博士,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江洪波博士、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吴剑助理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各地高校师生10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李艳芝老师对线上、线下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报告主题——“当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研究——以‘上岸’为例”,继而邀请本次主讲嘉宾袁昱菡老师、孙浩峰老师开启报告。

论文汇报环节,首先由袁昱菡老师进行了30分钟左右的汇报,她先具体分析了“上岸”词义与句法功能发展演变的种种表现,接着从“认知隐喻与语境调制”、“语义场中相关词语的推动与诱发”两个角度讨论了影响“上岸”词义、功能演变的因素。随后,由孙浩峰老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上岸”语义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报告结束,袁老师、孙老师诚邀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论文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论文评议环节,与会师生畅所欲言,气氛浓厚热烈。浙江大学吴剑老师就“上岸”的流行原因、可替代性以及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见解。江洪波老师认为“上岸”的隐喻义、语境义可以继续细化,并建议关注“上岸”的褒义色彩。姜其文老师就“上岸”的来源提出看法,建议进一步考察港澳台及大陆沿海地区的方言语料。唐善生老师认为需要对“上岸”的引申义项及其发展路径进行归纳与说明。李艳芝老师建议进一步厘清“上岸”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并就文章内部结构之间的融合、与“上岸”搭配的语义环境与类型等提出看法。傅惠钧老师首先就标题与正文的关系方面提出了问题和建议;接着从修辞现象词汇化的角度,给出了修改思路;最后傅老师在赞赏合作研究优势互补的同时,也提出在研究思路和语言表达上如何做到更加协调的问题。

同学们在讨论中也积极发言,申屠嘉慧、王玲峰等分别从“上岸”的来源、与佛教用语的关系、文章用例等问题向袁老师、孙老师提问。



论坛最后,傅老师对本次汇报作了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的讨论,即小见大,视野开阔,讨论充分,大家收获良多。他希望袁老师、孙老师、韩同学能好好消化、吸收大家的意见,进一步对文章作出修改。

袁昱菡老师向参会师生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出了积极回应。

本期论坛是“语林望道”论坛开办第20期,傅老师还简要回顾了论坛开办的宗旨和收获,他说:“开办论坛一方面是为了推进重大项目的研究,另一方面,甚至更重要的是借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研究的氛围,师生相互启发,共同成长,为推动学术发展作出努力。”他说,论坛开办两年来,在大家的支持下影响逐渐扩大,这次参与活动的师生多达一百余人。已有多篇学术论文经由论坛报告后修改发表了,其中有老师的,也有学生的。傅老师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支持论坛,让论坛越办越好!

(文字:王玲峰 / 图片:王  林)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