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下午两点,“语林望道”论坛第二十一次学术交流活动如期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南文化中心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人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戴雨薇同学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李艳芝副教授,她们是一对师徒。主持人为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袁昱菡博士,参会者有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唐善生副教授等,以及人文学院和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硕、博学生20余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袁昱菡老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两个报告主题——“‘奇葩’的句法语义及语义韵演变研究”与“跨语言[吃/喝+非受事NP]构式的语义普遍性与多样性模式研究”,继而邀请师徒俩依次开启报告。
徒弟戴雨薇首先上阵。尽管不无紧张之感,却把内容讲得井然有序。报告的核心内容是:积极意义的“奇葩”何以成为消极意义。她首先区分出四个不同的“奇葩”,并对它们的分布作了详尽考察,概括出不同的句法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接着运用语义韵理论分析了不同义项的语义韵表现及其由积极向消极演化的进程;最后,从认知识解方式和表达的主观性角度分析了“奇葩”的语义演变机制与动因。报告用时约半小时左右。
接着在袁昱菡老师热情而充分的肯定中,进入了师生畅所欲言的评议环节。冯雪琴、王玲峰等同学率先发言,分别就例句的语义色彩、褒贬转化的动因、“奇”字的语素义选择等问题与报告人作了互动。随后,唐善生老师就语义演变机制问题,特别是对“奇”“葩”语素义侧显变化的差异表现等,提出商榷与补充,建议通过扩大词语考察范围,验证演变的规律。袁老师建议进一步细化“奇葩”的语义演变与主观化之间的关联分析。傅惠钧老师热情肯定了文章经过反复修改所取得的成效。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他建议道:其一,修辞的需要是词义演化的重要推力,可强化修辞动因对于词义演化作用的分析,特别是对“初化”阶段的语例透视,以弥补语义韵方法的不足;其二,须重视语料的内部差异,观察“奇葩”运用的时间层次、语体层次、人群层次等,丰富演化过程的认识;其三,建议在“余论”部分作由点到面的升华,强化研究深度。傅老师还就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方面提出了意见。
紧随着,师父李艳芝开启了第二个主题的报告。为时也约为半小时。李老师分别就研究对象、已有研究、理论基础作了简要分析后,着重对“吃/喝”与[吃/喝+非受事NP]构式的跨语言表现、[吃/喝+非受事NP]构式的语义普遍性与多样性及其认知机制与模式等进行阐述。
讨论阶段,唐老师就其他语言与语义分析的关系、文章选例与所属语系问题与李老师进行探讨,并建议选取少量语种,从而进行穷尽式的深入研究。袁老师就结论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与李老师进行商榷。傅惠钧老师认为,师徒两人的报告共同的特点和优点,是即小见大、小题大做。李老师的论题则更富有挑战性。他建议:一、在研究内容上需更加聚焦,考察的语言还需精选,关键词还须再提炼,比如“语义的多样性”;二、对于该构式中“吃/喝”的语义范围要加以区分或限制,比如“吃”有各种不同的义项,有必要加以区别,有的则需要排除。
两位报告人在讨论的过程中均积极作出回应。讨论的气氛十分浓郁。到了5点半,主持人袁昱菡老师在大家意犹未尽之时宣布活动结束。
(文:张晓雨 / 图:胡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