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5日,人文学院举办浙师大“校友北山论坛·学者说教育”、2003届中文教育硕士校友见面会两场校友活动。两场校友活动由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发展联络办主办,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
14日下午,“北山论坛”于我院四楼研修室举行。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委员会成员童志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政办(外事办)主任、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刘秀峰,温州理工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孙芙蓉,中国明史学会刘基分会副会长、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俞美玉四位校友,共同为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做教育实践研究路途上的专业行动者”的教育论坛。本次论坛由我院余凡博士主持,我院“卓越教师”实验班成员及教师教育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到场聆听。
论坛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四位老师紧跟现实热点,回应共同关切。
讲座伊始,童志斌回忆与三位校友在浙师大攻读教育硕士的时光,介绍自己在语文教学与课程论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历。童志斌亲切的发言,为整场讲座奠定轻松融洽的基调。
忆及硕士阶段学习和教育工作经历,孙芙蓉感触良多。她强调应当秉持“人生不设限”的信念,鼓励同学们要认真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回馈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到来”。此外,孙芙蓉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背景,启示“凡事皆可课程”,引导同学们将目标实施、方案设计等思维应用在日常事务中。
俞美玉指出,在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过程中需首要关注自我成长,而师范“果实”则是自我成长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收获”。此外,她认为古代经典中的文字最终指向的是深刻的智慧,期望同学们通过语言的工具挖掘其背后深意与价值。
刘秀峰对教育内涵进行生活化解读,提示同学们关注“脚下的这片土地”,传承并发扬北山四先生和吕祖谦婺学的治学精神。她通过分享自己与温州鼓词研究结缘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将热爱付诸行动。“教育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良心活。”刘秀峰总结道。她勉励同学们成长为“四有好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知识学习、创新思维、献身祖国的引路人。
在提问互动环节,在座同学围绕“工作后如何提升自我”“实际教学中如何平衡创新与常规”“跨专业学生如何完善知识储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恰当应用知人论事的分析方法”等话题与老师们展开深入交流。四位校友结合自身求学、工作经历,细致答疑解惑,并对于同学们关切的职业发展道路等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方向指导。
童志斌就三位老师谈到的相关话题进行延伸,进一步强调同学们应当对读书和教育保持热忱,多读与专业有关的好书,不断深化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认识。同时,童志斌指出应当珍视所学,并以此为根基,拓展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此次论坛交流,四位校友发挥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倾囊相授。与会同学得到前辈激励和启发,加强对不同职业发展路径的关注,加深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理解和思考。
次日上午,2003届中文教育硕士校友见面会在我院24幢417会议室隆重举行,三十位校友共聚人文学院,回忆青葱岁月,共叙教学之路。
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校友们首先参观了学院优秀教师墙。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现在眼前,校友们不禁陷入回忆,仿佛再度置身课堂,在文史的书海中徜徉。
行至教师个人风采墙,志愿者们一一为校友介绍学院优秀的在职教师。学院发展日新月异,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设施不断更新。看到学院发展欣欣向荣,一行人心潮澎湃,由衷地为此感到高兴。
浙派名师院友墙激起校友们的热切讨论,展示照片中不乏未能到场的老同学。墙上熟悉的名字,勾起校友们的青春记忆,老人们激动地诉说那些不曾忘却的求学经历,追忆众人同行追求梦想的岁月。
最后,校友们齐聚学院会议室,三十位校友纷纷讲述往昔同窗读书的时光,联系自身工作经历分享教学育人的经验方法。
二十年前,他们相聚在尖峰山下;二十年后,一行人重聚浙师校园。谈笑间,说不尽对母校的思念牵挂,道不完同门求学的回忆,但师范精魄,在一代代教育的传承中薪火相传。
(舒薇澄、尤滋航、黄隽然/文 黄隽然、陈姝伽、尤滋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