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俞祖华教授于我院研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革命至建设时期中‘新中国’话语的变迁”的学术讲座。胡铁球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同学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俞教授介绍本次讲座所谈问题的两点源起: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的交集互动;革命至建设时期中共“新中国”话语的变迁。
民主革命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经历了五个阶段的转变。五四时期李大钊和恽代英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除旧布新的角度提出了“青春中国”“少年中国”的呼唤;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二大”提出了“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从“苏维埃新中国”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新中国”构想,从“三民主义新中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新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新中国”构想最终发展为“人民民主新中国”。
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华民族”话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五四时期的单一型中华民族观、中共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开放性中华民族观、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俞教授还谈到了“新中国”和“中华民族”话语是如何互动的。
最后,俞教授分别从党史上愚公移山寓意的变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以及新旧中国的对比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从革命至建设时期中共“新中国”话语概念上的变迁。
胡铁球教授肯定了本次讲座的学术价值。本次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落幕。
汤雨峰/文 黄舒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