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明辩,方能文章——记陈锋教授“语词与技术:清代财政经济史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讲座

  2023119日下午三点半,著名学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应邀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进行了主题为“语词与技术:清代财政经济史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讲座。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胡铁球教授担任主持人。人文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及本硕博学生到场聆听交流。


 

讲座伊始,胡铁球教授先对陈锋教授做了隆重的介绍,并对到场参与学习交流的老师和同学表示了欢迎。

陈锋教授在现场的热烈掌声中开始发言。首先,陈锋教授提到“经济史的定义”这一问题在学界众说纷纭。如陈教授引用赵德馨先生的观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经济史这一概念做了界定,“在横向上,就经济史学科的各个分支而言,其对象,有的是生产力,有的是生产关系,有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若就整个学科而言,则只能表达为‘经济’,经济史学科对象,横向上宽到经济全领域,纵向上,纵向上,长的历史全过程,包括整个的经济的全部历史。他只受到‘经济’和‘史’的限制”。提到经济史“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陈教授又列举了李伯重教授关于经济史定义的观点,即“经济史是过去的,我们还不认识或认识不清楚的经济实践”。同时还有吴承明先生的观点,即:“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应当视为方法论”。李伯重教授的看法与吴承明先生的看法相近,都认为经济史更多的与历史学有关。在分析了各位学者的观点,陈锋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陈锋教授认为经济史有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属性,但本质上不属于经济学,而是属于历史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只是研究经济的一种方式。由于经济史学科的边缘性质,交叉性质,陈锋教授根据经济史学者的出身,经历,研究方式等差异将中国经济学界分成两个流派,即“理论经济史”和“实证经济史”。优秀的学者往往很注重经济史的实证研究,可以从他们的著作中看到端倪。他认为经济史学者注重实证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史的出身,不能改变经济史的历史性质。二是尽量还原历史,把经济史缕述清楚,实证是主要的手段。三是这些学者多在历史系任教,受历史研究方法较深。陈锋教授强调中国的经济史研究是根植于中国史学的传统之中,而不是只受二十世纪外来的经济学理论所影响。前辈学者往往兼顾经济学和历史学的能力,在方法论上坚持历史的考证之学,经济之史实,亲自考证,既不假手他人,也不轻易“拿来”,这使得著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也是研究经济史应当继承发扬的地方。随后,陈锋教授通过这些不同流派学者的经历以及自身的经历,建议年轻的经济史学者不仅应该学习历史知识方法,也应该多学习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只有多学习,多了解,多揣摩才能做出大学问。

接下来,陈锋教授就经济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介绍。如“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陈锋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财政对应的就是皇室财政,历史上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没有严格的分野。就宫中用度和国家财政的关系,秦汉时代呈现皇室财政和国家财政分离。一直到清代,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出现了明显的划分。陈教授列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在古代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区分,到了清末社会上依旧有将二者分离的建议。在谈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这一问题时,陈教授提到地方财政形成的标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清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并且存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和变动。清代前期,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调整,主要反映在户部控制下。“起运”,“存留”比例的变化。这里的“起运”与“存留”主要是指田赋,对于盐税,关税而言则没有这种情况。晚清财政形成于咸丰以降的“就地筹响”和“就地筹款”的的政策。“就地筹款”是为了应对清末新政的资金需要,符合地方财政的定义。关于地方财政的形成,陈教授提到三个关键要素:第一,地方筹措经费的机构,由地方官员自主筹设。第二,各种名目的税捐开征由地方官员自主决定。第三,地方官员对于税收的开支和应用有一定的自主权。陈教授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展示了详细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此后,陈锋教授介绍了这场讲座的第二部分内容—经济史研究中一些具体的词语的应用及勘误。如通过王安石《方田均税法》,《浙江财政说明书》等材料对“税则”和“税率”进行了精准的描述;在谈到:“莞,榷,筦榷”问题时,陈锋教授指出在经济史研究对于“莞”和“榷”的使用经常出现失误。“莞”应该是“管”的意思,与“官”无涉。在专卖制度中“榷”应当写作“搉”。再谈到“征榷”问题时,陈锋教授通过《文献统考》,《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统考》,《清代续文献通考》等典籍论证了明清时期的“征榷”是“征税”,与“专卖”的关系不大。研究宋代以前经济史的学者不太了解明清文献,所以,谈古代的“专卖”,有时也用征榷,这是一种混用。“莞”(管)、“榷”(搉)是“动、名合一”的单词,在单独运用时,更多体现其动词成分。



  在讲到经济史研究中至关重要度量衡单位研究的时候,胡铁球教授与陈锋教授就“缗,贯,串,吊,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通过对度量衡问题的考察,分析出有些文章在关于钱币重量问题的计算出现了偏误。两位老师的交流使得听众收获颇丰;在讲到“土著,地著,著”这些词的勘误问题时,陈锋教授利用典籍,奏折,诗词等多方面的史料来印证“土著”应当写作“土着”的观点。’

  最后,陈锋教授介绍了一些经济史研究的技术问题。如陈锋教授用它对于档案整理的经历说明了对于档案,文书的定名问题以及通过对于三藩之乱时期加征官宦地亩银现象新史料的说明,来展示如何对史料进行解读。

陈锋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引得在场的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随后进入了最后的提问互动环节。有同学就“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经济史的研究如何迁移应用的问题向陈锋老师进行请教。陈锋老师认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当根据研究问题和材料的不同来选择,并鼓励与会各位将目光放长远,做新研究。

最后,胡铁球教授再次对陈锋教授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对讲座的内容表示了高度的肯定。胡铁球教授认为这场讲座的内容详实,讲解深入浅出,希望同学们认真揣摩。至此,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通过这场讲座,同学们学习到经济史学习和写作的重要知识,也学习到陈锋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了历史视野,提高了史学素养,增强了学术能力。

                                                     李彬炜/文 刘清清/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