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的“浙江省2023年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审及观摩活动”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婺州外国语学校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基于新课标的项目化学习常态课堂实践”为主题,分为历史、地理、综合三块内容。我院历史学第九届“卓越教师”实验班学员积极抓住机会,热情参与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是以“新课标依据”“素养化综合”“真实性实践”“成果化取向”“表现性评价”为评估要素的项目化课堂教学,学员们主要观摩了“金华周刊人物册编辑”“唐代社会特征的探究——唐风×现代联名服饰简图绘制”“‘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容闳的一生看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以诗叙史、以诗存史、以诗言志”等课。在将近一天的观摩中,课堂教学的主题、形式、内容都让卓越班学员们大开眼界,她们认真总结并及时地撰写了学习心得。
学员姚施佳:一线教师设置驱动问题和项目任务,组织了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家国情怀的培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位教师,以服饰看社会,通过图文分析展现盛唐景象,再从现实问题入手,发动学生手绘服饰,进行展评,树立文化自信。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举手示意明确任务、先独立研读再开展讨论等。总之,这次活动既展现了教师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学生的真切关怀,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我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深度思考。
学员王红艳:两位一线教师上课非常有激情,有策略,有细节。第一位老师以参观金华侍王府为线索,引出金华近代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人物李世贤,洞察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引导他们探究近代金华的探索之路。第二位老师以服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让学生通过设计服装去感受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通过这次观摩,我对于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策略方面,教师的设问要连贯,在小组进行探究之前,老师可以展示自己所作的相关范例,供学生参考;在细节方面,要给学生阅读资料预留时间,关注组内学生不同观点的表达。总体而言,我觉得项目化教学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学员翁馨怡:最直观的感受是初中和高中的教学非常不一样。初中的课堂活动占比很大,强**学设计的新颖性和有趣性,内容上则更多的是史实的逻辑呈现,把握好内容挖掘的适度,材料运用上多以图片、音频等直观事物为主,以更加切合初中生的学情特点。两位教师分别选取五四运动和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为课题,引导学生展开项目式探究,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员蒋鑫娜:老师们各出奇招,以报刊、文物、人物和诗歌为载体展开设计,基于课程标准,围绕驱动性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制成历史小报、诗歌等成果。老师们都使用了评价量表,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实现以评检学、以评促学。
进入中学观摩听课,是历史学卓越班培养方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让学员们身临现场,了解一线教学的实态,促使他们在日常师范教学实践中拓宽视野、激发灵感、思考创新,同时培养学员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共同探讨,共同分享,为即将到来的教师职业生涯“预热”。
(人文学院历史学师范技能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