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上,吉林大学徐萍教授应邀在我院研修室作了一场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世界史学科冯定雄教授担任主持,学科教师及硕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一百余人到场参会。
讲座伊始,徐萍教授首先向我院学子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基本情况,对吉林大学历史学科做了基本的介绍及优点分析,并积极鼓励同学未来报考吉林大学。随后,徐萍教授正式开始讲座。徐萍教授认为,对一战起源的研究既包含有“一战”爆发105周年的纪念意义,又有避免战争、保卫和平的崇高意义,其中,对“一战”等世界大战的研究显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后,徐萍教授分两部分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徐萍教授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必然性,并将其具体划分为体系层面、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原因。其中,体系层面源于国际格局的变化。根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权力转移理论,“一战”爆发前英国、德国和美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及三国对国际体系各自不同的诉求,特别是德国对英国霸权地位的挑战,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国家层面源于德国世界政策的出台,主张稳健路线的俾斯麦辞职后,德国威廉二世开始采用更具进攻性的外交政策,即“争取阳光下的地盘”的世界政策,该政策引发英国强烈的不安全感,并最终促使英国对外政策由孤立向结盟转变。地区层面则源于错综复杂的巴尔干问题。“一战”爆发前夕的巴尔干半岛集中了大国矛盾、小国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众多棘手问题,复杂的局势吸引了奥匈帝国、德国和沙俄等大国的注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
第二部分内容则聚焦于“一战”爆发的偶然性。在这部分内容中,徐萍教授集中论述了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并对这一意外刺杀事件的各方作了细致分析。其中,刺杀方“黑手社”及其下属组织“年轻的塞尔维亚组织”代表了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势力,被刺方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并非保守人士,而是一位具有改革倾向,主张给予帝国境内少数民族更大权利的进步派,徐萍教授分析称,正是斐迪南大公的这一特点导致塞尔维亚极端势力发动刺杀。此外,事件中的诸多偶然因素也一并导致了刺杀的最终成功,例如安保力量的缺失、司机未按规定路线行驶等。
讲座尾声,冯定雄教授做总结性发言,对本次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并邀请到场同学做进一步发言提问。随后,在提问互动环节,在场师生踊跃发言交流。徐萍教授也就同学们关心的吉林大学考研问题、历史学研习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进行了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刘奕楠/文 温欣夏、许晨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