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荣休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科大卫应邀于人文学院四楼研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轮房管理与宗子继承——宋以来两套族产管理制度”的讲座。中国史专业胡铁球教授担任主持,相关专业老师和同学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科大卫老师以“中国人宗族概念的来历”为切入点,阐明产生“族谱”“祠堂”和“族产”的原因。科大卫老师表示,无论是“族谱”“祠堂”还是“族产”的管理方式,都需要“被发明”。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以及政府进行的土地登记促使了“神”与“祖”的分离,而后又进一步促成了“族谱”的发明。紧接着,他通过介绍《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的一则司法案例,对“分产”“交给佛寺”“一房独任”以及“轮流管理”四种处理族产的主要途径作出说明。
随后,科大卫老师详细剖析了《浦江郑氏旌义编》和《重刻祭田号亩序》中的部分内容,论证了中国古代在财产代际传承方面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谈到中国古代的“义门”如何在如此困难的背景下发展并壮大这一问题,科大卫老师生动形象地将“义门”拜祖先的行为喻作一门“生意”,援引《义门郑氏祭簿》并归纳得出:“义门”并非单纯的名誉标识,其实质乃是充满活力、围绕生命仪式构建的企业联盟。
针对宗族在财产控制方面的关键作用,科大卫老师结合《武口王氏统宗世谱》《重阅九族图序》等资料,表明宗族不仅具有收归人心、认定共祖等传统意义,更是形成了一种有效利益集团的机制。许多族谱和家训均明确记录了宗族财产、土地范围和管理规定等内容,即印证了自两宋以来人们通过族谱形成“单位”以进行资金集结与合作经营的事实。他进一步指出,这一宗族财产控制机制促使资本的大规模集结和流动,为社会经济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讲座尾声,胡铁球老师作总结性发言,并对本次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在提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发言。科大卫老师就“编写族谱与政府征税是否有必然联系”“江南地区的族谱编写和贾似道‘公田法’改革的联系”等问题展开了细致解答。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张婧婧 / 图:宗 敏)